徐一丹

【摘要】文章結合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缺失,分析了“文化回應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指引作用。通過實際教學案例,探究“文化回應教學”對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樹立所起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文化回應;中華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一、引言
近年高考試題對中國文化元素內容的考查不斷增加,并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展開,同時更加注重情境性、綜合性和探究性,這充分體現了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目標導向。試題還呈現與時俱進的特點,尤其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科技進步的新創舉,如,“一帶一路”等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在現行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2007年第2版)中,表現中國文化元素的完整課文數量少,與介紹西方文化的系統完整的內容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2017-2019年連續三年的高考英語試題評析中都強調“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浸潤,引導增強‘四個自信”“立足全面發展育人方向,加強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查” 作為試題評析的出發點,體現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傳統文化的教學應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為其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做好準備。
二、文化回應教學
余娟、郭元祥認為,目前的外語教學過于強調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中西方文化背景與文化價值觀的導入,缺乏對學生文化理解力的培養。張瑩認為,外語文化回應教學能夠突顯語言與文化的互動,強調外語教學的文化立場,回應多元文化差異,旨在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也發現,傳統文化的學習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更多地是通過聽、學英文歌曲,觀看熱門英語劇集等方式來拓展語言學習,缺乏利用英語來理解、思考傳統文化的意識與動力。
“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為了表現出對多元文化背景和多民族文化的一種尊重。美國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學者吉內瓦·蓋伊(Geneva Gay)認為: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的母文化和學生文化行為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使學生的學習更具脈絡意義,同時強調在體制化教育中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和加深對本民族或本地域文化的認識與傳承,并和現代社會、科技和文化知識結合。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其中很多歷史經驗對人類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學習傳統文化,不僅拓展與其相關的詞匯、語言表達,同時樹立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文化回應教學既滿足了成功地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順應了全球化趨勢下文化互補與整合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
文化回應教學,首先回應的是文化,是對于本土文化的一種保護、傳承與發展。將英語教學目的語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對比、遷移,使其形成正向引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文化意識不僅僅是文化的表面知識,它還包括對于文化的接受、理解、欣賞、探尋、交際、反思等多元層面。如果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本身所自帶的文化面和社會性,會導致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情感取向,選擇的授課內容也會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很大偏差。因此,文化回應教學還應回應學生,作為英語學習的主體,他的學習是建立在個體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的。每個區域成長的學生會有其共同的特點,每一個個體也會有其獨立的特征。傳統文化的教學是否符合學生主體的認知特點,如何有效地銜接學生已知與未知知識是在英語教學中需要進行預設分析的重點。
三、新課標中關于文化回應教學的闡述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核心素養作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其中突出了文化意識并將其明確定義為:“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增強國家認同感,堅定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并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進而使學生成長為有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作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不應該只局限于目標語的文化學習與了解,更應該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提升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能力。結合歷史與當今時代背景,既弘揚經典,又能夠捕捉到傳統文化在與現代科技結合后的新發展,為更高層次的跨文化交際提供保障,使學生成為優秀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四、中國傳統文化回應教學的實例分析
在高中英語日常教學中,不應只停留于文本表面的語言分析、文體結構分析,更應注重其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在進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強調綜合考查的交際意義、文化意義和時代意義,比如,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如何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在更廣的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第二單元Workbook中的An Early Farmer Pioneer為例,進行閱讀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回應教學探究。
(一)文本解讀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農業”,內容涉及農業專家的介紹、化肥對土地耕種的影響以及有機生態耕種的開展等。筆者選擇了Workbook Reading Task中的閱讀文章來開展文化回應的深度教學。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農業先驅賈思勰晚年的主要事跡以及他的著作《齊民要術》成書的原因、其中的主要內容及對中國農業產生的深遠影響。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農耕文化的傳統農業大國,《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撰寫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著名專著之一。讓學生了解中國早期農業的先驅人物及其著作,既可以讓生活在城市的他們對農業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提升他們對于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的理解,逐步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