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堅
【摘要】數學是一門嚴謹性強、抽象性高的學科。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一群以游戲為天性的趣味者。當“冰冷的魅力”與“火熱的稚心”相碰撞時,游戲這一趣味元素無疑是最棒的“和事佬”。在滲透游戲元素的課堂過程中,學生參與度不高、游戲流暢度低與教師生硬介入等障礙橫跨其中,讓師生苦不堪言。筆者認為,口令平和,素材拓展與提升教師技能能讓游戲趣味有序,讓課堂點滴生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生動
一、重整旗鼓,蓄勢待發
游戲是課堂中屢見不鮮的趣味元素,我們在門外看著門內的熱鬧非凡,心里卻是異常焦慮,這一份熱鬧僅僅是學生的表面功夫,又或者是小部分學生的優秀展示炫耀,游戲中并未實現全員參與。筆者認為,其影響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游戲的趣味性不高,難度大導致流暢度不高;二是教師的應變能力、游戲評價等方式的不當。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高效有序滲透游戲這一趣味元素需要我們重整旗鼓,以便蓄勢發,一擊即中。
二、趣味有序,點滴生動
教師要將學習內容與學習目的了然于胸,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出符合他們的游戲規則與方式,師生互動痛快,學生躍躍欲試,讓數學思維在歡聲笑語中迸發出群星璀璨之勢。
三、素材拓展,豐富體驗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數學游戲,一些教師容易犯懶將教材中的游戲不分緣由地生搬硬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往往產生不可控制的倦怠,游戲的意義也不復存在。如果我們可以透過教材中的游戲的表象看到游戲本質,設計出理念相同、形式各異的游戲,學生的趣味性也會大大提升。二年級下冊《數松果》——5的乘法口訣,課本是以數松果的形式:1個5是多少、2個5是多少……來呈現5的乘法口訣。這樣的形式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缺少趣味性。于是,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通過設置一些操作性游戲來提高學生興趣及參與度。因此,筆者借鑒畫線游戲來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5×2的口訣時,筆者會讓學生畫出5條豎線代表數字5,然后再畫出2條橫線代表數字2,畫線時要使橫、豎線相交。最后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畫筆描出每一行的交點。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就發現,每行有5個交點,一共2行,那這樣可以得出,2個5相加就是5+5=10,即2×5=10。反之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畫筆描出每一豎的交點。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就發現,每豎就有2個交點,一共5豎,那得出的結果是,5個2相加也是2+2+2+2+2=10,即5×2=10。通過畫線游戲中讓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擴寬了教材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同時,在教授平面圖形時,受到綜藝節目“猜”環節的啟發,教師可準備平面圖形,每組兩個學生,一個人抽舉圖片,每次提問一個問題,而另一個學生則只能回答“是”或“否”。這個游戲相對比較耗時,可是實現了學生在樂中學的目的,也讓學生對平面圖形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認識,相對教師層層遞進的灌輸來得方便有效。
(二)口令平和,刪繁就簡
游戲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的,游戲除了要有趣味性外,更要有數學性,讓學生在千變萬化的游戲形式中獲得知識與本領。對于低年級的口算,很多教師都會采“取開火車”的形式進行,我們在門外看著門內的熱鬧非凡,有的沾沾自喜這個形式的高效,有的也在擔憂這份熱鬧后的空虛,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尤其是答錯后的學生開啟了開小差的模式。此時此刻,筆者便轉換了方式,以“我念你聽你寫”的方式,讓學生在聽與寫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當所有的題完成后,進行比一比,看誰做得好。在講授數字的分與合時,則是采用了簡單粗暴的手勢游戲進行,先是兩個人的比劃(如7,筆者出二,學生要比出五,口手一致方為贏家),隨后是四個人,八個人……簡單高效的游戲方式,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達到了游戲這一趣味元素的目的。
(三)教師技能提升,靈活介入
開展游戲時,學生必須要對游戲規則玩法等有全面的認識,每個學生都要置身事內。這也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指導學生明白游戲規則,并且在游戲過程中時刻關注游戲中學生的反應、教學的方向。面對突發狀況時,教師的靈活介入便有了非常顯著的意義。在進行介入前,教師也要對事態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思考這學生是否需要幫助、應該提供怎樣的幫助,他才能更好地接受,從而不影響游戲的進度與趣味、筆者退出介入后,他能否重拾信心完成游戲任務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求我們要有過硬的技能,要不斷地充電。因為失敗的介入產生的影響有可能是“蝴蝶效應”。在教授《方向與位置》時,筆者設置了“問路”情境環節,兩個學生一組,一問一答,在清晰的表述中理解位置與方向的含義。有部分學生對方向和位置表述不清,漏洞百出,由于筆者急于一個一個立馬糾正,對于“意外”的包容率低,所以在學生游戲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尷尬,趣味有序大打折扣。
阿爾金將游戲比作“兒童的心理維生素”。皮亞杰更是認為“游戲是兒童最自然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兒童個人具體經驗與抽象思維間的橋梁”。游戲這一趣味元素滲透到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中的道路是曲折萬分的,但是,前途卻是光明逼人的。以游戲為梁,構架師生之間的活力交流,折現生生之間的閃亮競爭合作,讓游戲趣味有序,讓課堂點滴生動。
參考文獻:
[1]徐軍.數學游戲與數學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02.
[2]趙春梅.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教學的設計及課堂實踐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