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發展兒童道德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尤其是《新課標》體系下,該學科更加強調對小學階段的中高段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以此來提升其思辨能力。簡言之,《新課標》理念下要求教師需要研讀教材、提取思辨性問題、聚焦課堂,尤其是要注重《道德與法治》課堂資源的生成。比如,多關注社會時事,引入熱點問題,創設法律情境小故事,強調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鑒于此,本文結合“自主四構法”策略,立足習近平法治思想,針對未來“十四五”期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創新,淺談一些看法和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自主四構;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一、問題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這一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推上了歷史新高度。正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環境下,也使得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期間,國家對公民的法治與道德教育、法治宣傳與普及等,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新要求,以此來滿足社會轉型期的過渡保障。對此,從2016年開始,面向九年義務教育開設了《道德與法治》這堂課,將原本小學開設的《品德與生活》改成了《道德與法治》課。按照“法治中國”的精神內涵來看,明確強調各學校各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安排設計中,應最大限度將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與現實生活相融合,突出法治精神以及小學生法治觀念的塑造培育,緊緊圍繞著道德修養、個人品質建設等,巧妙銜接小學生學習角色與社會公民角色的關系。通過課堂設置、情境環境設計,旨在讓更多的小學生明善惡、知是非。因為小學生本身就處于心智成長發育、思維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極強。因此,正向的引導與法治、安全、道德等教育非常有必要。這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從小懂得用法來保護自己,還可以有效預防未成年少年的犯罪現象。
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課程建設重說教輕行動,與現實生活脫節嚴重
盡管在過去的五年間,無論是國家政府、教育部門,還是各區縣各學校,越來越看重素質化教育,尤其是在小學科學、小學《道德與法治》等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課程建設中,都會定期組織和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設計。但事實上,局限性依然比較大,很多活動還是趨向于形式化。
總的來評價,縱觀近三、四年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來看,與預期目標相比,的確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特別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課堂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存留問題較多,與現實生活脫節,導致很大一部分小學生無法通過《道德與法治》課來認識社會、感受生活,且課堂教學實效性以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均比較差。
2.課堂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
2016年秋季,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正式改名為《道德與法治》。結合近四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建設等相關情況來看,部編新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充分體現出了國家意識。尤其是從課程內容的編排與形式創新層面來看,可以發現,教導小學生如何學會保護自己、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等,過于看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觀察減少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改革以來的四年間的教育實踐成效來看,與2016年之前相比,的確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依然暴露出系列問題。比如,當前小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中,依然呈現出明顯的“重結果、輕過程”的現狀。之所以如此,結合教育經驗與實踐觀察來看,不難發現,很大程度上還是反映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管理中,沒有真正意義上融入到小學生的學習中、生活中。那么,也就無法依據小學6-12歲兒童的品德發展現狀、身心發展規律來設計教學。
總而言之,即缺失一套能夠讓小學生親身般感受和體驗的道德法律小課堂。如此一來,也就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最終也就無法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三、課堂教學“自主四構”方法分析
1.預構目標
預構目標指的是教師通過學案導學、課前預習作業等形式,為課堂教學設定明確的目標,引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搜集并分析信息。小學教育強調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來開展教學。
在具體實施建構中,結合《道德與法治》日常的課程作業、章節專題知識、實踐活動設計等,并盡可能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資源平臺,在課堂上為學生建構一種可以動態情境生成的思維活動和過程體驗;強調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學習中,身心都能夠“動”起來,思想與思維上也可以“活”起來。結合課堂的設計,動靜結合,如此一來,才能確保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更具體驗價值,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2.導構理論
導構理論指教師利用課堂,通過學生提問、教師精講答疑、舉例說明等形式,將知識準確傳授給學生,并因材施教。開展集體教育的同時,盡量兼顧個人發展差異。因為不同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性格、興趣、情感等層面也各不相同。所以,盡量以更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過去一個“特殊”的學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通過對《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創新,加深了學生對道德、對法律的理解。比如,在低段小學生學習中,“我們有精神”“不做小馬虎”“分享真快樂”等章節小知識的教學設計中,專門結合了疫情期間的一些真人真事、真實真景。因為此次疫情讓絕大部分小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極具意義。比如,我們有什么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家在家待了小半年,重新認識到了什么?為什么不做“小馬虎”,包括口罩、勤洗手、講衛生等。
對此,在舉例教學中,筆者以分組的形式,每組3-4名小學生,給學生們布置“周作業”,即共同完成一篇250字的小作文,提前讓學生們觀看一些視頻、新聞片段等,交流分享他們各自的理解及認識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