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開展核心素養教學改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建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本文主要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方面分析目前教學存在問題及成因,針對性地從加強詩歌朗讀教學、帶領學生品味詩歌情感、創建詩歌教學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教學實踐四方面提出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5-0109-02
【本文著錄格式】楊開新.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開展初中語文詩歌教學[J].課外語文,2021,20(15):109-110.
引言
傳統的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學目標更注重對學生詩歌相關方面知識的掌握,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提高語言掌握和表達的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改革,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加強了通過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建立,注重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并在教學中進行文化的傳承。
一、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主要存在問題
(一)缺少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包括現代詩歌和古代詩詞教學內容,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對詩歌教學知識點的講解,例如詩歌的表現手法、詩歌的意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知識,對詩歌的教學講解較為淺顯,對詩歌內容的分析由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詩歌審美情趣,從而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與教材結合不緊密
初中語文教師由于教學進度和結合應試升學考試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問題,部分教師對詩歌欣賞篇目不夠重視,將教材中欣賞篇目的詩歌留給學生作為課后賞析閱讀,部分缺乏自主學習性的學生會直接略過這一學習環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詩歌占比不大,教師教學安排的刪減性教學,極大地降低了教材的利用效率,使教學內容與教材結合不緊密。
(三)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朗讀教學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在進行詩歌備課時往往會大量挖掘詩歌的微言大義,并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對詩歌進行情感分析,在課堂上很少留給學生自行朗讀的時間,將詩歌朗讀安排到學生的課前預習部分,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缺少反復朗讀這一學習環節,導致學生缺乏對詩歌的深度自我體驗,不能深入體會到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二、初中語文詩歌教學問題原因分析
首先,教師詩歌教學理念落后。通過數據調查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師中大部分教師不喜歡進行詩歌教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功利化,形成了為考而教、為教而教的教學理念,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詩歌教學中傳達的優秀精神文化,在教學中弱化了對學生審美感受能力、思想品德的培養,教師對必背篇目詩歌側重于考查詩歌的背誦能力。其次,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由于詩歌體裁自身具有缺乏完整性、理解難度高等特點,不如記敘文的故事趣味性,不如科普文的知識性和散文的連貫性。學生在學習詩歌時沒有濃厚的自主學習興趣,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會看詩集文選等書籍,大部分學生在進行詩歌閱讀時更像是在完成任務,不會主動查找資料分析聯想詩歌的表達情感,在閱讀時喜歡直接參考翻譯書籍,這種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感受。
三、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一)加強詩歌朗讀教學
詩歌這種文體具有很強的節奏性,學生在閱讀時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朗讀法進行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對詩歌的正確語段劃分,朗讀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能引導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音韻美,通過語言的媒介進行創造性的感知、想象、審美體驗、理解和評價活動,能引導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使學生獲得審美感悟。其中朗讀法教學分為演讀、品讀、聯讀、寫讀這四種教學方式。演讀是指部分現代詩歌中會出現多個意象主體,教師可根據不同的主體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符合角色的音調等使學生形成詩歌情感的共鳴。例如在學習詩歌時根據男女同學不同的音色特征對詩歌內容進行劃分,女生音色清脆適合表達歡快的內容,男生音色雄厚適合朗讀莊重有愛國情懷的詩歌。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品讀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重點段落、句子、字詞進行品味賞析,使學生能正確理解詩歌的文章內涵;聯讀是指群文閱讀,通過相同主題內涵或具有內部共通性的文章進行聯讀,增強學生對詩歌的情感把握能力;寫讀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詩歌的鑒賞工作,讓學生進行詩歌的仿寫,通過仿寫可加深學生對詩歌韻律規則的掌握,并提升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二)帶領學生品味詩歌情感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第四學段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通過咬文嚼字進行詩歌內容的細致揣摩。詩歌語言比較凝練含蓄,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情感含義解讀時可根據重點字詞的把握進行賞析,例如對《鄉愁》這篇詩歌進行教學時,作者將鄉愁比喻為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和一灣淺淺的海峽。對于其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種疊詞,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重點的賞析,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思考詩歌中疊字運用帶來了什么效果,并為學生講解疊字的音調選擇對詩歌韻律美起到的效果、疊字的量詞對詩歌意境的作用等。另外,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進行詩歌結構的講解賞析,促進學生的想象力發展,通過思維邏輯品味詩歌情感。在進行詩歌的想象力培養方面,教師應首先教育學生正確進行意象的分析從而進行意境的把握,王國維曾說:“言情沁人肺腑、寫景豁人耳目。”詩歌中對情感的抒發多數比較委婉和朦朧,大量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從而寄托抒發思想感情。例如在進行《再別康橋》這篇詩歌教學時,教師可分析詩中提到的“金柳”“云彩”“水草”等意象是如何寄托作者情感的,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品味詩人看到此情此景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