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薪宇 任豪男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經濟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食品文化的傳播。基于“新時代,新思路”的傳播主題,以東盟十國為例,闡述中國與東盟十國間的食品文化交流,并對中國美食文化傳播情況展開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美食文化;東盟十國;傳播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 but also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theme of “new era, new ideas”, this paper takes the ten ASEAN countries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ommunication of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ten ASEAN countries, and studies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Food culture;Ten ASEAN countries;Communication
引言
自古以來,中國與各國之間便進行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從漢武帝時的張騫出使西域,到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無一不是。如今,在“合作共贏”的大背景下,中國制定了新的戰略方針,承擔大國責任,促進了全球國家間的大融合。
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橫空出世,倡議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紛紛響應,并加入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很快,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優秀的食品文化也在沿線區域傳播迅速,東盟地區受到的影響更是之大,影響范圍更廣。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在北京盛大召開。會議的勝利召開,再次為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和傳播注入了強勁動力。“一帶一路”的提出,使茶、乳、酒、面食等一系列食品開始國際化。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要發揮“一帶一路”的開放引領作用,將“一帶一路”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契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中國食品文化傳播的影響是積極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1.中國面食與東盟十國本土面食風貌
我國的面食歷史十分悠久,面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商代以及商代之前,面點食品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糗之類的面食。雖然石磨的廣泛應用在盛唐,但據考古發現,當時已出現石磨類似工具,可猜測在石器時代已出現粉狀食品。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比較多的面點品種,從西周開始,農業的發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因此,谷物的種類開始不斷增多,出現了稻、黍、麥等各種不同的品種。同時,谷物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石磨的發明實現了粉末食品的使用,對面點蒸,煮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調味品和炊具的多樣化發明和發展,使得面點的種類不斷增多,面點種類日益豐富,據史料記載,從西周到戰國時期的面點增長大約有20種。戰國時期一些地區還出現了油煎,炸面點。這為以后的面點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自此,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面食繁榮發展起來。日本僧人圓仁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就記載了“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的盛唐飲食景象。揚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以及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都可印證面點的繁榮程度及文化多樣。又因我國地域之廣,南北東西生活環境各不相同,促進了南北,東西間的面食文化差異。此外,各地依靠特產以及民俗風情,又發展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
除此之外,面塑藝術也是中國食品文化長河中的一大特色。起源于漢代,盛于清代,2015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周毅老師以傳統面塑藝術為原型,創作的翻糖蛋糕,一舉拿下了被譽為“蛋糕界的奧斯卡”的國際翻糖蛋糕設計最高藝術家獎,讓世界領略到了中國的面塑藝術,再次提高中華美食影響力。
與中國相比,東盟十國的面食文化并不豐富。受地理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東盟十國大多以米飯、面條為主,品種較少。東盟十國的食品中文萊與馬來西亞面食口味極為相似,口味較重,以米飯和面食為主食,有名的面食是叻沙,椰漿飯,馬來糕;緬甸以咖喱飯、油炸吃食、為主;越南盛產大米,人們日常的主食是粳米,有的民族食糯米為主(如泰族)。同時也有一些雜糧,如玉米、木薯、馬鈴薯等。家常飯食是米飯、米粉、面條等;盡人皆知,泰國著名的面食則是船面,清邁面;老撾地理位置與泰國、緬甸相鄰,其食品文化與泰國、緬甸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東盟十國之中,食品最為豐富的當屬新加坡,即便如此經查閱資料發現,其中仍種類不多。由此可見,東盟十國的面食雖不算匱乏,但遠不及中國這般種類豐富,這就為中國食品向東盟的傳播創造了基礎條件。
2.東南亞對中國的重要性
東南亞地區對中國各個方面都極其重要,既有經濟的來由,也有地緣政治的理由。東南亞地區是中國的戰略命脈,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東南亞國家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方面與我國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東南亞有極其重要的地理價值,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要道,來自中東的石油運輸船每天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直接關乎中國的石油供給。東南亞又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本,叢林、油氣、礦產,絕大部分的資本都是中國稀缺的。東南亞另有著潛力很大的市場前景,人口眾多,在未來購買力巨大。如果治理得當,加上國際環境允許,東南亞未來20年將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次級。
此外,東南亞對我國安全的重要意義也很突出,特別是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重回東南亞的舉動,對中國形成了一個戰略性的包圍圈,遏制了中國海運交通要道,對中國的國防安全造成壓力。要想迅速開創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新局面,中國迫切需要與周邊國家發展的新思路,而以美食文化傳播作為交好途徑,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東盟十國隸屬于東南亞,與東盟十國交好對中國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據資料顯示,東盟各國中,有不少追隨于美國,這對中國十分不利。若不處理好東盟與我國的關系,容易造成整個東盟倒向美國,從而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包圍更加的緊密;相反,若能與東盟成為朋友,就意味著中國從包圍圈中突圍。且能與世界交好,共同發展。
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是向中國進口貨值位列前十位的國家之一。但由于各國的政策制度不同,使得對外貿易發展緩慢。而2010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建立,東盟六個老成員國(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新加坡),實行零關稅,這一舉措很好的推動了貿易的發展,也為中國食品的出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中國食品文化對東盟的傳播!
3.中國美食的傳播的途徑及特點
中國美食一直作為中國的一張對外名片。過去,美食的傳播大多依靠各國間使者的往來。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傳播分享的途徑多種多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更多依賴于科技的發展進步,美食傳播也不例外。
近年來,隨著《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這一系列的節目的推出,使得中國美食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為更多的人所熟知。這幾年來走出去的中國快餐也越來越多,比如說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燴面,武漢熱干面等。很多外國人來了一次之后就深深的愛上了中國食物的味道,確實,中國食物制作博大精深,就連我們被稱為中國漢堡的肉夾饃制作起來都是經歷了重重的工序,國外自作簡單的漢堡炸雞與之相差甚遠。以此來說中國美食傳播海外,并廣受歡迎并不難理解。
許多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的美食愛不釋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到了成都,專門品嘗宮保雞丁,一人幾乎就吃了一盤,還詳細地詢問宮保雞丁的做法;網上曝出特朗普訪華的國宴菜單上,宮保雞丁排在第三個。不只是領導人,外國民眾更是無法控制自己對宮保雞丁的喜愛,《生活大爆炸》中,主角謝耳朵更是因為室友換了一家中餐廳的宮保雞丁,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在美國紐約寸土寸金的紐約第八大道上,一家開業不久的沙縣小吃,每天只營業三個小時,原因竟是生意太過于火爆了,店內擠滿了試吃的外國人,一天的存量在短短三個小時就賣完了。我們要明白的是,不同國家間對食物味覺上的感受是不同的,在具有先天性差異的情況之下,中國的一些食品依舊能夠得到國外的熱愛與追捧,由此可見,中國美食文化已經為國外所接受。
在查閱資料中發現,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播大多與美國、歐洲等國有密切的聯系,而與東盟十國的聯系相對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國家的綜合國力導致的。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家間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應該具備的責任與擔當,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將一片光明。
4.結論
本文主要從“中國面食與東盟十國本土面食的比較”、“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美食的傳播途徑以及特點”三個方面研究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美食文化傳播的影響,希望對今后的學者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2000多年的交往歷史,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文化,并譜寫著文明交流互鑒的精彩華章。中國作為現存的唯一的文明古國,其流傳下來的歷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像《禮記·禮運》中體現的大同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直堅持著“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為大同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動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建設; “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則體現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周易》提出“與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內在統一思想,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直言天人一體,這體現了生態保護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帶來了諸多好處,但也具有一定的隱患。近年來,各國進行貿易之時事故頻發,石油泄漏、大氣污染等一系列重大事故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專門引用了恩格斯先生關于對待自然問題的這一深刻論述,進一步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一帶一路”建設帶給我們的福音,也要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讓“一帶一路”倡議更好地為各國服務。
參考文獻
[1] (美)塞謬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
[2]陳繼勇,吉生保,張鴻.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東盟十國引資關系研究.亞太經濟,2019.
[3]杜莉.一帶一路”飲食文化交流與美食資源開發. 美食研究(ISSN:2095-8730). 2015.4.
[4]劉金祥.“協和萬邦”理念的當下意義[N].深圳特區報,2018-05-29.
[5]羅書瑾,易文.“2019 年首屆中國-東盟傳媒與新聞傳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 文化與傳播 第8卷第5期,2019.10.
[6]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7] 卓宏勇.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傳播研究. 傳媒廣角. 2019.10(下).
[8]王義桅.“一帶一路”: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通訊作者:胡安琪,本論文來源于青島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論文。
青島農業大學? ?山東青島?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