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從容 吳昊 施敏發
摘 ? 要: 在課程育人視域下,與顯性教育的思政課程相比,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備受關注。為更好地建設課程思政,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必須以習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觀為指導,通過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對策,以落實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關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要求。
關鍵詞: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觀 ? 高職院校 ? 課程思政 ? 隱性教育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八個相統一”,包括“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分別作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須協同創新,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產生“強思政”效應。
一、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育人成效,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大學生處在智能手機普及和互聯網使用便捷的時代背景下,作為與時代潮流接觸最多的群體,僅僅依靠主渠道思政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形成合力,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在高職院校所有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挖掘思政資源,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的引領。教育學生將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為此,高職院校必須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雙向融合機制,打通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育人渠道,滿足青年自身和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需要。
縱觀五四運動至今,中國青年一直走在時代前列。但在當下各種社會思想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對“三觀”正在形成的青年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何引導青年學生面對深刻變化的社會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如何解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等重大問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目的。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僅僅依靠主渠道的顯性教育,即高校思政課的引領,遠遠不夠,客觀上需要其他課程和老師的參與。推進課程思政改革,使其充分發揮隱性育人作用,以與顯性的思政課程育人主渠道形成合力,促進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更多合格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
為根本改變高職院校思政課育人與專業課育才“兩張皮”的現狀,也為尋求解決學生知行脫節、知行背離等問題,以“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堅持“知行合一”理念,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視域下,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領、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
二、一些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狀況及存在問題
所謂課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10)。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愈加重視下,課程思政在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待解決的問題。調研發現,除了在各門非思政課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困難外,還有三個問題相對較突出。
(一)價值引領問題。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指出,要“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調研發現,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非思政課的課堂教學等環節也有德育元素,但因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實,存在形式主義傾向,導致不同程度的理論和實際脫節等問題。在學校全體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思政課教師如果沒有有效參與到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中,就必然制約各門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課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直接影響后續教學各環節的育人效果。
(二)嵌入性問題。
課程思政是有針對性地將思政教育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理念、思維方式、邏輯方法融入專業教學當中,是一種隱形的“梳理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生搬硬套,這種嵌入的和學生的專業知識沒有多少系統性關聯的思政元素,看上去像是在專業教育過程中硬性插入,導致課程出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脫節現象[2](9)。
(三)沾粘性問題。
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往往會出現沾粘性問題。因不同的學科課程教材體系不同,教育教學方式不同,本質是學科的外在邏輯方式與思維方式的不同,思政教育內容應作為不同學科之間沾粘的“潤滑劑”,但是這種潤滑劑發揮的作用似乎不太理想,要么“擠少了”,阻礙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理工科類專業。要么“抹太多”,讓學生感覺任何一門專業課都是在講“政治課”,這種情況多出現在人文類專業課堂上。
三、增強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效性的對策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作用,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講話,這些重要論述是當前加強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強化育人效果的根本遵循。結合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狀況,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強化課程思政的施教效果。
(一)問題導向,“立德”施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點是教育內容,應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對于顯性教育來說,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講授好思政課,力求應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說服學生;對于隱性教育來說,要在準確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載體,使學生日用而不覺。同時,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課程思政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具體途徑方法是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就是“立德”施教。
1.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思政課和專業課都要兼顧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從內容方面來看,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富有現代意蘊的德育資源融會貫通,這樣青年學生容易在感知深厚人文底蘊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礎上,確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在專業課“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將“阿里巴巴的崛起——創造全球新商業文明”“中國新四大發明”等思政案例內容融入其中,進行融入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強化“四個自信”,有助于引導青年學生投身網絡創業創新的浪潮之中。
2.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一,灌輸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和功能體現,是取得良好思政課實效的途徑之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專業知識點的傳授,必須灌輸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如在“專利信息分析實訓”課程教學中,聯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劃、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等內容,通過“中國發改委對美國高通的反壟斷案立案調查,對中國相關產業市場產生積極作用”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專利等知識產權對于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使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建立對職業未來前景的自信。
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啟發性的現實境遇。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青年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都會獲得不同渠道不同內容的信息,短平快的信息交互很容易使青少年理解事物停留在表面,看不清事物背后的邏輯關系。因此,在高職院校所有課程教學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開展探究性的教學互動,教授事物、事件、事情的本質,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價值引領。思政課要善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理清學生的現實關切,做到守正與創新的統一,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價值理念的生成,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把握青年,因人施教。
針對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嵌入性問題”,可以以習近平同志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觀為指導,同時結合新時代青年的特點和訴求予以施教。“因人施教”是課程思政實施的目標,首先必須從教育的對象入手,青年屬于比較特殊的教育群體,雖然生理上已成年,但是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還處在拔節孕穗期。因此,面對這樣的群體,既不能使用過去初高中的教育教學方法,又不能應用目的性較強的成人教育原理,必須采取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稱之為“點撥——導向”法。青年有著對信息十分敏感的特點,但是因為自身閱歷、眼光格局等的限制,對于大部分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少思辨能力,導致青年先入為主。課程思政從青年“不知其二”這一點入手,通過“化知識為智慧”“化知識為德性”,點出他們的知識盲區,并且給予青年正確的價值引導,寓價值性教育于知識性教學之中,不僅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還能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拓寬視野,因材施教。
“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不是新增一門課程[3](169)。必然對專業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專業的教學規律不同,課程思政必須遵循專業課的教學規律,比如:大多數理工科類專業,表面上與思政類課程關系不大,因為不同學科表面上的學習邏輯不同,但是在深層的邏輯思辨上是相同的,這點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有過表述:“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4](450)如果教育對象是人文類專業學生,教師就可以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相關內容里,通過闡述數理思維對于人文社科類學科的重要影響加以說明。
概而言之,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是將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和科學思辨方法教授給學生,針對自然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特點,分別挖掘蘊含其中的德育因素,然后編寫特定的課程方案,優化專業課教師教學指南,協助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5](127)。
四、結語
“課程思政”其實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過去我們在專業課或通識課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思想教育,這樣是不夠的。如今我們立足于“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高度重新考量時,就是變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由偶然到必然,由不自覺到自覺,形成育人合力,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規模的不斷擴大,課程思政必將在高職這一片沃土上開花結果,成為積極推進地方性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又一個亮點,課程思政必將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壁壘,使更多的專業課教師加入“大思政”教育格局中,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更多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2]王秋.課程思政的思與行[J].黑龍江教育,2019(6).
[3]張笑添.大數據背景下高職“課程思政”建設路向若干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6).
[4]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5]楊琳.高校課程思政應厘清的三個問題[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5).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9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一江工作室”(sztsjh2019-2-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合肥職業技術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團隊(2018JXTD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