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使命就是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興趣,讓學生進行主動參與課堂教育教學中來,利用你學到的東西和你的生活經歷來解決你需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拓展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對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增強數學應用意識作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應用意識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定數學問題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能學的教師不能替代和代替學生學習,從中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集中思考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給學生發展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何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中的問題情境,培養和提升解決問題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下面提出我獨特的見解。
一、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培養數學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認真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將學生引入數學學習,提出生活化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參與、理解和感受數學的機會。通過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生活化”,使抽象的數學教學問題具體化。
例如,當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知識時,我創建了這樣的問題:首先,比眼力。展示楓葉、蜻蜓和天平的三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他們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通過讓學生觀察色彩鮮艷的楓葉、蜻蜓、天平圖,導入新課(楓葉、蜻蜓、天平等物品都是來源于我們生活,來自于我們的身邊)。接著,通過課件動圖演示,動手“玩”對稱圖形:剪切對稱圖形、展示對稱圖形,說軸對稱圖形,最后小組合作、相互討論,集體訂正完善“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設計能夠實現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問題就是軸對稱圖形。再通過認識對稱軸,畫對稱軸訓練,找身邊的軸對稱圖形,最后再到“用”對稱,加深理解軸對稱,探究常見幾何圖形的對稱軸。這樣的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考查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體驗全程參與,并獲取成功的喜悅,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把問題情境探究化,培養數學的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力為學生提供感性的自主探究材料,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如觸手可及、易于理解、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情境) ,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興趣,進而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使學生自覺、自動、深入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創新能力。
例如,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之后,為了讓學生應用三角形面積的公式,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練習題。如下圖,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48平方厘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通過觀察,明白陰影部分就是三角形。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三角形面積=底×高÷2,要求三角形面積,必須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這兩個條件,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底是5cm,關鍵是先求出三角形的高,而三角形的高就是這個平行進行四邊形的高。題中已給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求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48÷12=4cm。這個4cm也是三角形的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是5×4÷2=10cm2。在解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學習數學的真諦所在,從而激發學生從小熱愛、學習和使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小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三、把問題情境活動化,體驗數學的應用思維
教師應采取適當措施,把問題進行情境活動化,讓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研究情境”中去實踐活動,在情景中產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促使學生從動作思維到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也是一種十分有利的。此外,推行探究性學習,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在講授《圓的認識》時,老師提出問題情境,請各位同學按要求動手做一做。(1)畫一畫:你能想在紙上畫一個圓嗎?(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圓)(2)剪一剪:把自己畫好的圓剪下來。(學生剪下自己畫的圓)(3)折一折:把剪下來的圓對折、打開,再換一個工作方向進行對折再打開。反復折了幾次,你發現了什么?(懂得什么叫圓心)(4)畫一畫:你可以畫一條從圓心到圓上線段?可以畫多少條這樣的線段?畫一條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圓上的線段?可以畫幾條這樣的線段?(這在明白圓的半徑r和直徑d的概念之后也明白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5)量一量:請你量一量圓的半徑,它都有什么關系?直徑?(學生也發現,在同一圓內,所有半徑的長度相等,所有直徑的長度相等。)(6)算一算:請你算出半徑和直徑的長度,你發現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得出結論:同一圓的直徑長度是半徑的兩倍,相反,半徑長度是直徑的一半)教師通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走進課本和生活,通過繪圖、裁剪、折疊、測量、計算等動手操作獲得知識,這樣比教師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扎實。“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探究能力。
實踐證明,問題解決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信息系統工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最終目的,而創設教學情境只是作為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創造有趣、探索、擴展的問題環境,讓學生親手體驗應用過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一個口號,也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口號。
【本文系廣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YQJK198)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董洪源.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考試周刊,2012(4).
[2]張冬梅.淺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3(3).
[3]王秋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