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基礎性課程之一,在新課改工作落實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與進步。各個學段的課程開展中都以強調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為主,希望能夠以此賦予歷史教學更多的教育內涵與價值。基于此,本文對核心素養教育理論下的初中歷史課程展開研究,希望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建議,幫助學生強化歷史觀念,并學會通過歷史思想去思考實際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以唯物史觀為主,涵蓋了歷史理解、時空觀念、家國情懷以及史料實證等五個方面內容。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立足于教材基礎之上,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尋找其與核心素養知識的銜接點,并靈活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整體框架進行優化,以此來促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核心素養思想中所蘊含的教育內容是對學生能力與思維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吸收知識信息,并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方法。從而促使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其在學習活動不僅僅能夠有效地掌握知識內容,還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或是學習需要去接觸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通過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對教學內容展開探索,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1]。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上冊知識為例,在學習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知識時,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這段時間我國政權的主要特點,也是學生在學習這段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的主要知識脈絡。然而這段時期由于年代久遠,并且其中政權林立錯綜復雜,學生無法實現將這部分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為此,在進行這一單元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為學生播放一段三國演義的影像片段,以三國鼎立為起始點,進而衍生出其后的政權發展以及各個朝代中發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北方各族內遷、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及宗教文化的興起等等內容,使學生能夠以此作為節點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從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概念與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介紹一些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發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利用課余時間對這部分內容展開探索,從而對我國古代文化所做出的科學貢獻進行了解。
二.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奠定學生文化情感
歷史教材的特點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描述,然而歷史教學的目標卻是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掘潛藏其中的文化情感,并將之余歷史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還原出正是飽滿的歷史形象。而這也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培養為具有獨立思想并且價值觀念健全的優秀人才。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注重發掘教材中的隱藏信息,并以此作為知識跳板,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去勾勒出獨屬于自身的壯麗歷史卷幅[2]。
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起義”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前一章節學習過的內容“秦統一中國”來分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教材中雖然對于秦始皇統一六合的舉動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認為這項舉措不僅整合了中國的土地,同時也對于人的精神文化進行了整合。然而這看似和諧統一的局面,卻是秦始皇利用焚書坑儒、酷刑苛政所換來的,因此人民在殘酷的壓迫下只能夠選擇接桿而起,面向暴秦拼死反抗,這也是秦朝政權僅僅維持了十五年便被取代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一部分史實資料,如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阿房宮、甚至是孟姜女哭長城等文學作品,去真實評價秦朝政權統治的功過是非,以此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分析能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三.豐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教學視域下,初中歷史課堂開展的主題應當圍繞著學生活動來展開,而教師應當選擇適當的讓步,以此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使學生成為課堂一切教學活動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應當開發出更加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其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歷史課堂枯燥乏味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學習體驗。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學習模式,將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均勻組合,然后采用知識競答、歷史話劇、辯論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如此不僅僅能夠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也是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3]。
以“辛亥革命”知識為例,在結束了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預告下堂課將進行知識競賽,學生可以以小組形式結合,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資料,以此來為知識競賽環節進行準備,而在競賽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習小組,可以獲得教師的一份神秘獎勵,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對于問題設定方面,教師除了布置一定的基礎內容之外,還可以適當的擴展知識范圍,為學生布置一些主觀題,如:辛亥革命雖然加快了清朝政府的滅亡速度,但是也間接促成了袁世凱的繼位,為此你認為辛亥革命是否算是成功?由于這類問題不僅考驗學生的主觀意識,同時涵蓋的知識范圍也比較廣,故此對于學生的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唯物史觀等能力都具有很好的培養意義。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應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豐富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好地學習體驗,如此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領會歷史核心素養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湘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落地——以人教版初中歷史《洋務運動》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0):67-68.
[2]占喻.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以部編版七年級“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4(05):154-156.
[3]楊秀成.分析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反思探索[J].科技資訊,2020,18(28):175-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