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琨
摘? 要:對于接受學前教育的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步入社會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還無法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對于陌生的環境經常會感到焦慮、恐懼,甚至憤怒,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所導致的。因此,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廣大教育者必須要立足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不斷加強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爭取在強化學前教育全面性和有效性的同時,也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為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自信心;培養方法
引言:
自信心作為幼兒心理品質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于強化幼兒的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自信心能夠幫助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陌生環境,同時也能促使幼兒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對實現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為此,幼兒教育者務必要注重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通過多樣性、有效性的培養方法來強化幼兒的心理品質,以便為學前教育的高效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更好地滿足幼兒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強化幼兒的心理品質
從廣義角度上來說,自信心作為幼兒心理品質的一種表現形式,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對于幼兒來講,他們正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其心智還尚未成熟,對于外界事物始終保持著探索狀態,自信心能夠驅動幼兒進行主動探索,而缺乏自信心則會使幼兒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最終影響了幼兒的心理健康。[1]因此,廣大教師必須要全面掌握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來強化幼兒的心理品質,促使幼兒能夠戰勝內心的恐懼,積極迎接新事物,主動探索新事物,并在探索與發現中強化自身的認知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心智的成熟。因此可以這么說,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不僅是滿足幼兒心理發展需要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強化幼兒社會適應力的必要條件。
(二)有助于提高學前教育的有效性
對于接受學前教育的幼兒來說,他們對于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還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種抵觸心理會延伸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若不注重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那么他們根本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這樣不僅會降低學前教育的有效性,而且還會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2]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幼兒,他們不愿意與他人進行主動交流,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對于教師的指導和引導總是“視而不見”,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幼兒缺乏自信心。鑒于此,要想強化學前教育的有效性,廣大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促使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并與他人進行互動和交流,爭取在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強化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有助于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自信心是幼兒主動探索新事物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強化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對于幼兒來說,在自信心的驅使下,他們擁有戰勝一切的信心和決心,即便是遇到困難和問題,也會積極面對,這對強化幼兒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幼兒能夠主動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認知,這對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也是極為有利的。由此可見,自信心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一)通過關懷關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作為學前教育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配合度與信任度,而且還能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這對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極為有利的。鑒于此,幼兒教育者必須要立足幼兒的實際特點,給予幼兒充足的關愛和溫暖,利用溫柔的語言與和藹的態度搭建友誼的橋梁,促使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愛意,從而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進而為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創造有利的條件。[3]比如,當幼兒做錯事時,教師不應采用批評的方式,而是應該耐心教導,通過溫柔的語言引導幼兒,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改正。再比如,有些幼兒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這時教師需要重點關注這類幼兒,通過一些肢體動作給予幼兒信心,如輕撫、牽手等,與幼兒一同加入活動當中,促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適應,從而為強化幼兒的信任感與配合度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運用激勵政策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信心
對于年幼的幼兒來說,他們的自信心主要來自于激勵和鼓勵,而教師的肯定就是強化幼兒自信心的主要途徑。鑒于此,幼兒教育者有必要將激勵政策引入學前教育當中,通過多樣性的激勵政策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從而挖掘幼兒更多的內在潛力。[4]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目標激勵,即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促使幼兒在目標的激勵下強化自身的積極性,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比如,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時,教師可以針對一些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設置目標——學會自己穿鞋,當幼兒完成任務后,教師需要給予語言上的贊美或行為上的肯定,這樣就能很好地強化幼兒的自信心了。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情感激勵,即通過語言或行為給予幼兒充分的鼓勵,借助情感交流打動幼兒,從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進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比如,有些幼兒在集體活動中不敢嘗試一些動作,這時教師可以通過眼神交流、肢體動作來鼓勵幼兒,也可以對幼兒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如“老師相信你是最棒的!”“XX小朋友可真勇敢!”等等,促使幼兒在教師的鼓勵和激勵下勇于挑戰,從而挖掘幼兒更多的潛力。
(三)提供成功機會豐富幼兒的成就體驗
從幼兒自信心形成的過程來看,幼兒的自信心主要是在成就體驗中形成的,同時也可以看做是成就體驗的動態轉化。鑒于此,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信心,廣大教師必須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成功機會,促使他們能夠獲得多樣性的成就體驗,以便為強化幼兒的自信心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幼兒的長處和優勢明確活動目標,爭取在豐富幼兒成就體驗的同時,也能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從而促進幼兒自信心的顯著提升。比如,有些幼兒善于運動,教師可以為其設計一些體育活動,以此豐富幼兒的成就體驗;有些幼兒善于表達,因此教師可以為其設計一些語言表達類活動,以此強化幼兒的自信心。
(四)借助有效評價強化幼兒的自我認知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還不高,對于自身的長處和優勢還不清楚,而這正是影響他們自信心的主要因素。為此,廣大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借助有效評價幫助幼兒提高自我認知能力,促使他們能夠意識到自身的閃光點,從而為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奠定良好的基礎。[5]比如,有些幼兒的身體素質較差,他們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這很容易打
擊幼兒的自信心。為此,教師需要采用全面的評價方式,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入手,將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參與熱情等一并納入評價體系當中,以此突出幼兒的長處和優勢,從而強化幼兒整體的自信心。
(五)通過家校合作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
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導,而且還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此,幼兒教育者必須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合作與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盡量不要打擊幼兒的自信心,以便為學前教育的高效實施掃清障礙。此外,廣大教育者還需要向家長傳授多樣性的教育方法,促使家長能夠在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爭取在增強教育效果的同時,也能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從而為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有助于強化幼兒的心理品質,而且還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這對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幼兒教育者必須要抓住機遇,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斷增強幼兒的成功體驗,以此強化幼兒自信心的內動力,從而引導幼兒肯定自我價值。此外,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還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這就要求廣大教育者必須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共同制定培養幼兒自信心的科學方案,爭取在增強教育效果的同時,也能實現家園共育的美好局面,從而為促進幼兒的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上官麗萍.淺談學前教育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J].多媒體與教學,2019(21):115.
[2]李正秀,劉生翠.淺談學前教育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J].學周刊,2019(33):168—169.
[3]武潔莉.試析如何培養學前幼兒的自信心[J].百家論點,2018(05):196.
[4]鄭善順.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問題研究[J].學前教育,2017(12):272—273.
[5]蘇延萍.淺談幼兒教育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6(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