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梅
摘 要:國學經典是我國從古至今的文化沉甸,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著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文明傳承。所以,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既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加深學生對語文科學的認識,又是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誦讀;國學經典;小學語文素養;策略
眾所周知,雖然小學語文教學中從來都有古詩詞的內容,并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踐行著弘揚和傳承國學的責任,但是由于應試教育中重成績、輕智育的模式,使老師對一些古詩詞以及國學內容的教學浮在表面上,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人生哲理、教育意義,讓學生當課文一樣背,甚至默寫,對學生的作用不大。再加上,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有限,對于古詩詞的安排也非常少,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對古詩詞或者國學經典的深入了解和學習需要,所以小學語文中國學經典的傳誦、傳承還是有些欠缺,這不但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文化底色的鋪墊,沒有國學經典這一塊,會使小學語文教學失色不少。內容單調不說,從綜合性上考慮,也缺少一定的厚度、深度,影響學生對語文的正確認識,也影響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和興趣,所以,誦讀國學經典成了豐富語文學習內容、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手段和途徑。因此,在素質教育下,筆者也想借此談談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利用課前幾分鐘的誦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實,課前幾分鐘的時間雖然不長,如果老師能充分利用起來,經過點點滴滴、天長日久的積累,對學生學習還是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課前幾分鐘讓學生再檢查一遍預習內容,在上課時更能抓住重點,或者在課前幾分鐘,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精力凝聚在課堂上,這都有利于更好地教學。而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利用好課前幾分鐘,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如《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或者讓學生誦讀一些經典的古詩詞等,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上課的精氣神,又能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更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文教學的意義更加深遠、厚重。當然,形式或許一天就能完成,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氣韻,利用課前幾分鐘誦讀經典,還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效?!叭齑驖O,兩天曬網”,既不利于學生誦讀習慣的養成,又會使學生對學習國學、傳承國學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懷疑,甚至對國學的認識產生偏差,這是語文教學不想看到的結果。
二、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雖然明確、直觀融入的國學經典是少之又少,但是國學經典的身影無處不在。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比如,在學習神話傳說類課文《牛郎織女》《精衛填?!返葧r,老師可以給學生講《山海經》中其他的神話傳說故事,讓學生對神話傳說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吸取故事中的道理、經驗、素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打好基礎。再比如,在學習古詩詞《示兒》時,老師可以拓展性地給學生講講其他的愛國詩人和愛國詩歌,并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如屈原與他的《離騷》等,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詩人愛國情感的同時,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還能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有更深的認識,激起他們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拓展性學習的能力。事實證明,與閱讀相比,誦讀中的聲調、節奏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與詩人的共鳴,使學生對詩詞以及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
提升。
三、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國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民閱讀的提倡,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確,小學語文教材再好,它的內容是有限的,是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小學生的閱讀需要的。為了促進語文教學,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課外閱讀中滲透一些國學經典內容,如哲學、文學、禮學,再如經、史、子、集等,還有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也更加愿意閱讀的《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笠翁對韻》等,通過對這些國學經典的不斷誦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更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國學經典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人文素養,不僅僅對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對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寫作、理解能力更具有提升作用,同時,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新.農村小學教師閱讀現狀的調研報告:以某鄉村小學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3).
[2]林梅梅.淺析公共圖書館在推動經典閱讀中的作用[J].大眾科技,2013(9).
[3]周蕊.經典閱讀推廣:從“立”到“行”[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9).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規劃課題“誦讀國學經典,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715)的課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