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青
摘 要:數學知識貴在理論分析,但同時也應該建立在直觀、生動的動手實驗之上,這樣的分析才更加具有說服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發現和探索精神。另外,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中也曾提出,教師要精選學生今后發展必備的能力進行培養,而動手實驗能力顯然就是學生今后發展所不可或缺的。結合蘇教版教材中的一些知識,談談如何有效實施動手操作體驗教學,希望可以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驗;學習感悟
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應該是機械灌輸,而應該是教師點燃學生的一團火焰。”唯有學生心中燃燒著這團對未知探索的火焰,他們才會嘗試去自己探索和發現知識,實現教學改革中真正意義上所說的自主發展,否則學生將永遠成長在教師庇護的陰影中,難以獲得更大的發展。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一些知識,如幾何圖形的面積、周長的計算、軸對稱問題的分析、某物在立體幾何上的行動軌跡問題等,都具有極強的動手實驗探究性質。因此,本文將擇取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識,指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望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幫助。
一、結合動手實驗,在抽象與現實之間建立聯系
數學有很多該領域的專業概念,比如分數、小數、整數、乘法分配律、公約數、公倍數等,這些概念雖然在教材中也會有所解釋,但很難被學生理解和吸收。因為小學生在一至六年級之間,抽象思維能力還是比較弱的。這也是我們一旦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知識,學生會感覺到沮喪和失落。而數學概念是學習的基礎,學生不理解概念,之后的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動手操作實驗,引導學生去主動建立抽象概念與實際物體之間的思維聯系,為學生學習之后的數學課程提供有利條件。
比如,在教學指導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的第一章節內容
時,就涉及兩個物體容積的概念:升和毫升,如果此時我們告訴學生“升和毫升都是用來形容和表示物體的容積大小的量”,那么學生會延伸出另一個新的問題:“什么是物體的容積?”而對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體,如教師或者學生的水杯,或者是專業的教具,如量筒、量杯,來為學生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如,生活中往往會有人問我們“你的杯子里有多少水”或者是“你的杯子能盛多少水”,那么我們如何表示呢?大家請看,老師這里有一個水杯,我們不知道它能盛多少水,現在老師把它灌滿,現在我們可以說它滿了,但是如果我們喝掉一口,如何表示剩余的水的多少呢?或者是喝掉兩口呢?或者再多呢?都如何表示呢?此時,我們拿出量筒和量杯,為學生演示如何倒入規定容積的水,以及通過這個實驗啟發學生思考想要得到規定容積的水,應該如何利用現有的量筒和其他器皿進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在抽象和實際之間建立關系,更可以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結合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立體空間思維能力
空間思維是數學學習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擁有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現實問題,比如,房屋設計師需要憑借空間思維來繪制出想要的房屋樣式,作為路人,我們在尋找某個地點的時候,也需要用到空間思維來看懂平面地圖,雕塑家則需要憑借空間想象力來塑造立體的藝術品,等等。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依靠動手操作教學來實現的。比如,在教學指導四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一課時,為了能夠讓學生熟練繪畫出“上面”“前面”“右面”的三視圖,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實物,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畫一畫,在學生熟練了這個思維方式后,我們再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如給學生幾組“上面”“前面”和“右面”的三視圖,然后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圖都對應了哪些實際物體,由此,幫助學生在動手繪畫和動腦想象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興趣的提升以及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健康地發展。
三、結合動手實驗,強化學生數學審美,陶冶情操
實施小學數學動手實驗教學,啟發學生動手拼一拼,把紙折一折,或者用小方塊擺一擺等,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廣泛參與進來,有些數學動手活動還可以賦予學生視覺審美,從而陶冶學生情操。比如,在教學指導“軸對稱”的知識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去試著折一折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和圓形等,然后啟發學生說一說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它們的對稱軸都在哪里。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汽車品牌的車標,然后同樣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折一折,感悟數學中的軸對稱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和積極的態度。
綜上,數學動手實驗教學,可以有效打破以往知識的直接呈現模式,融知識于趣味活動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獲得真知,這樣的學習成果才是最為深刻的,也是影響較為深遠的。因此,本文對動手實驗教學展開了策略分析,讓我們運用動手實驗這種有力的教學手段,爭取打造出更多適應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林飛雪.數學實驗讓小學數學學習更有趣[J].黑河教育,2020(6):69-70.
[2]王紅.小學數學實驗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