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悅
摘要:美術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美術課程不能只注重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這樣就失去了“審美”的性質,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本文從小學美術教學為切入點,重點分析了小學生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培養中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 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8-0111-03
近代社會中,美術教育以其實用功能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便一直在倡導美育,并把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中。“美育”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8世紀由德國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正式提出來的。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特別強調了美育的重要作用,這里的“美育”并非是固定、死板的理論信條,而是充分結合了人的生命體驗與性格特征。①我們所說的美育一般也稱為審美教育,審美是一個人對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審美對象進行感知、享受、判斷和評價的行為過程,而幫助人們形成這樣一種行為能力的教育則是審美教育。美術涉及到了多種感官,如視覺、觸覺、嗅覺等,但視覺還是居于主體地位,所以美術又被稱作視覺藝術,由視覺感官而獲得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中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美術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要把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融匯于教學的各個方面,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一、小學階段學生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審美認知發展的五階段理論,所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應的階段是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分別是寫實高峰階段和審美感受初期。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開始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文體娛樂活動的日益增多,其審美意識雖尚未真正形成,只能以其朦朧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審美表現能力甚至是審美創造能力,只是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其審美能力仍然是有限度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審美意識的典型特點是結合自身的經驗來感知、欣賞和表現美,只能欣賞簡單的藝術美和自然美,還不能理解高深的藝術語言和抽象的藝術符號,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做進一步指導,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美、認識美、分析美。
二、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美術學科教育的本質就在“傳遞美術文化”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通過美術學科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經驗,有助于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品味的提升,能夠使學生對美的感知力遷移到他們的生活和其他學習中去。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質和精神素質,健全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于他們情感的培養與提高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以美育德
劉兆吉教授認為:“美育是以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生動形象感染學生,有助于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斗爭,使之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②因此,美術學科的美育起著輔翼德育的重要作用,通過以美啟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達到真、善、美的統一,進而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實踐上找到榜樣,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在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在美的陶冶下,引發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成為學生奮發向上的契機。將德育與美育緊密相連,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較高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的人才,逐漸培養學生的完美人格。
(二)以美啟智
人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通過審美活動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同時也啟迪著學生們的智慧。眾所周知,美術家需要全面而細致的觀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通過接受審美教育,可以健全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逐漸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藝術活動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能夠完善人的思維能力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也處在能力、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審美活動,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智力開發的目的。
(三)以美樂群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群體之中,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學生良好適應學校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美育在這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首先,通過美術課的審美活動可以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娛樂性是美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美術課沒有語文、數學課的壓力,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可以在美術課上盡情地展示自己,同學之間不會相互猜忌,也沒有了強烈的競爭意識,學生們會很輕松地進行審美活動,進而改善人際關系。其次,通過美感的共鳴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班級容易出現“一盤散沙”,這種情況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班級內,通過審美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逐漸增加,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甚至學生們有了樂群的意識。
三、審美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這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美術不是升學考試的科目,學生對美術學習無外在壓力,要使美術教學能順利進行和取得良好效果,必須要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離開學生原有的基礎和學習能力,讓學生理解高深的知識,學生就會失去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進而審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用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審美活動,學生在各年齡段都有集中的興趣點,有易于接受掌握最想學會的知識技能,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興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在四年級《喜怒哀樂》一課中,可以找幾位學生上臺表演不同的表情,臺下的學生負責猜測他們表情所體現的心理活動,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的表情表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可能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傳授審美知識,完善學生的審美認知結構
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審美知識的傳授,這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張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審美認知是個體審美心理結構中的核心成分。一切審美信息都是由審美認知進行加工和處理,審美認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信息加工基礎,沒有審美認知的作用,就沒有個體的審美活動。③美術學科知識理論有深有淺,技法難易不一,在教學時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知識的難度與深度要合理,在講解時還可以穿插一些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線條、色彩、構圖、大小等美術基礎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美術并能創作出美的作品,不斷完善學生的審美認知結構。
(三)鑒賞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識辨力
美術具有可視形象性的特點,決定了美術學科教學不能脫離形象性,離開客觀世界,學生便不可能獲得直觀形象的審美感知。九年義務教育具有“欣賞.評述”這一模塊,在鑒賞課上,教師要讓學生自由發表對作品的評價,通過創造美的可視形象引起學生視覺的美感體驗,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學生對美的辨別力。在鑒賞美術作品時,既要面向古代,讓學生了解古代主要的經典作品;也要面向現代,讓學生了解美術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使學生能對多元化的藝術有理解和包容的精神,對于那些良莠不齊、未經歷史篩選的作品,要培養學生自己應有的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美術教學也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美術館、博物館,進行現場教學,這是開拓學生藝術視野、感受歷史美術成就、增長鮮活的美術文化知識、提高審美水平的欣賞教學活動,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例如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輝煌、兵馬俑的壯美、唐宋繪畫立于世界之林的高峰等等,教師對其動情的贊美便是愛國主義教育,會自然而然的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指導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實踐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應與技法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創造美、應用美的能力。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就強調藝術學習時“必須從實踐去學習”。豐富的審美經驗也在于主體的實踐性,美感敏銳性的培養是在于多動手、多觀看的美術實踐,是在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藝術表現實踐的感悟不斷豐富中發展起來的。審美教育還應與技法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創造美、應用美的能力。學生的實際繪畫練習和動手操作,不僅是技能掌握的過程,又是將美的感知和思想轉化為物質產品的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取得藝術成功的喜悅,也加深了對美的感知。作為普通公民最需要的便是美化自身、美化環境,因此,美術教學也要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例如,通過美術學科教育,學生能夠美化課程表、互贈自制手繪的賀卡,為自己的班級設計標志。
美術來源于生活,也是對生活最好的表達,豐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進行美術創作的基礎和源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自然風景區、名勝古跡等現場參觀,感受自然美,不斷豐富學生的美感體驗。例如,在學習《民間美術》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優秀美術作品的同時,可以帶領學生走到民間,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民間風箏、剪紙、窗花等都蘊含著較深的民族美術特征,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感知生活中的美術,深化了對生活的認識,加深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五)轉變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課堂缺乏師生間的互動,達不到美術教育的真正目標,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要樹立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從課堂中走出去,體驗大自然的美,現實性的教學環境與學生生活情境聯系更為緊密,在情感上對學生更具有親和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我們也可以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和媒介,如幻燈片、錄像、影視光盤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美的認知和感受。例如在上“剪窗花”課,教師可以將民間過春節人們剪窗花、貼窗花等情境錄下,在課上播放,用以加深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識,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欣賞一幅幅剪紙作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底蘊,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開展評價,形成學生的審美價值觀
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領導者杜威提出了經驗主義——兒童中心論,使我們認識到要有尊重兒童的想法,尊重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獨特感受與想法。人人都有審美的偏愛,教師不能以自己個人的審美取向制約學生的審美取向,要讓學生充分分析各種藝術形式的美感特點。小學美術課無法通過考試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并給予及時反饋,從而了解學生的審美發展水平。評價時要堅持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不僅要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還要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必要時還需要學生參與自評、互評,甚至包括家長參與評價等開放的多種形式評價,通過多方面的評價,使學生對作品得到充分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把審美教育滲透到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小學美術教師要在課堂上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傳授審美知識,完善學生的審美認知結構;多鑒賞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識辨力;指導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轉變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開展評價,形成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等六個方面,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常銳倫,唐斌.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張鳳香.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6(02):100.
[5]劉芳.蔡元培美育思想與美術教育“現代”品格的確立[J].美術觀察,2020(03):73-74.
[6]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0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