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季梅
【摘 要】小學數學項目學習指的是在數學教材的基礎上,通過項目、課題等方式,多方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素材,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和平臺,激發學生隱含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探究思維的發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項目學習;實踐探究
傳統的數學教學的模式多以線性教學為主,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學習激情很難被激發出來,探究潛能也被壓抑。此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素質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學生數學情感的發展。小學數學項目學習模式的有效使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及多方整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建了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外部世界的有效探知,提高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重視實踐,超越教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世界上的很多知識是不能通過口口相傳的,需要人們親身經歷、體驗才能感知。小學數學教材中也有著一些教學素材,單靠教師的單一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以教材為基礎,重視教材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要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構建相應的教學項目,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理、實驗等活動,展開有效的項目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深刻領悟,獲得豐富的教學體驗,促進學生能力的重新構建。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之后,教材中要求學生利用附頁中的圖形完成圓柱和圓錐模具的制作。教師可依據此題巧立學習項目,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1)量取自己頭圍的長度,制作一頂適合自己頭圍的博士帽。(2)兩人一組,利用課堂教學知識,協作完成圓柱的制作,并嘗試獨立完成圓錐的制作。(3)創意活動展示:以圓柱和圓錐為主,不限使用材料,可在模具上進行不同的個性裝飾。(4)開展創意作品互評活動,各小組上交作品后,進行不記名投票,評選出“最佳創意作品”和“最佳合作小組”。
案例中,在教學之后,學生基本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巧設項目主題,讓學生親自實踐、操作,使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使知識得到相應的延伸,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力。
二、源于生活,回歸教材
人們的印象中,數學學科就是為了研究圖形和數量關系的學科,其實,數學學科還擔負著思維方式的形成,理性思維的構建、科學態度的養成以及語言交流等任務。數學與人類發展緊密相連,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項目學習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選擇項目主題,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具體事物入手進行研究,給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促進教材知識的有效理解,養成學生探究的習慣,延伸他們學習的深度、寬度和厚度,實現思維能力的穩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統計》之后,教師可依據學生暑期經歷,設置項目學習主題——制訂旅游計劃,任務布置如下:(1)讓學生對暑假期間同學們去過的旅游地點進行調查、統計。(2)依據學生的統計結果找出學生共同去過的地方,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確定下次旅游地點,并設計最佳旅游方案。(3)依據學生制定的旅游方案,作出旅游經費的相關預算,包含交通、住宿、伙食、景點門票等費用。(4)運用課堂教學所學知識,展示上述統計結果,可通過曲線行駛呈現出來。學生按計劃任務逐步完成,逐步掌握了統計的實質,對教學內容的學習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案例中,項目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學生所經歷過的,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統計的熱情,主動的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促進了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效累積,深化了統計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提升了學生的反思、創新能力。
三、注重基礎,發展學生
數學教學并不是越有深度越能體現學生的能力,很多時候,過于深度的教學會讓學生屢屢失敗,使學生產生挫敗感,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而以教材為基礎的教學,會觸發學生探究的動機,讓學生想要進一步的深入探索,即使某一時刻面臨困難也不退縮。因此,在項目學習中,教師要注重教材知識基礎,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愛心義賣”項目學習活動:(1)以小組為活動單位,自主設計義賣商品;(2)準備制作義賣商品的相關材料;(3)小組成員通力合作,集大家的智慧于一體,動手制作義賣商品;(4)核算商品成本:設計費、材料費、耗損費和人工費用等,計算預期利潤,給商品制定合理的售賣價格;(5)班內展示義賣商品,就義賣商品價格展開交流、討論,檢驗商品定價是不是合理,并作出相應的微調、修改;(6)小組成員再次合作,探討、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制定簡短、有創意的義賣商品推銷語。學生依據計劃實際參與項目活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案例中,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入手展開項目活動,結合學生課堂知識基礎,讓學生圍繞主題親自體驗,參與商品設計、制作、定價、售賣等過程,獲得了真實的體驗,提高了學生的人格品質。
四、多方涉獵,突破局限
傳統的班級授課形式較為單一,學習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項目學習研究跨越多個學科,將零散、孤立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實現了不同學科的有效融合。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僅要掌握數學學科知識,更要對其他學科知識有所涉獵,突破了學生思維時空的限制,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各個不同領域,有效的整合了教學資源,拓展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認識公頃》時,為了促進學生對這一抽象概念的學習,教師可設計項目學習活動——我眼中的公頃,讓學生分層次展開活動。(1)同學們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要求邊長長度為10米;動手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并計算操場的面積;算一算,想要組成1公頃的面積大小,需要這樣的操場或是正方形多少個。(2)晚上散步時,和父母一起沿學校外墻走一圈,估算一下學校的面積為多少,并借助網絡查找資料,對估算結果進行驗證。(3)選擇周邊的景點,如某個湖泊,借助地圖估算湖泊面積,并實際查找對結果進行驗證。
案例中,學生通過層層探究,借助不同學科知識,真實的感受了面積的大小變化,逐漸構建了“公頃”這一概念,數學思維得到相應的延伸,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數學學科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性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項目學習,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建構良好的知識體系,促進數學思維的提升,培養學生的美感,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構建精彩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方美紅.深度學習:基于“學”的視角重構小學數學課堂[J].教育科學論壇,2020(26):3-6.
[2]徐建干.小學數學項目化學習的課堂實踐與應用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0(08):70-71.
[3]曾鵬.回溯本源·以“靜”“煮”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20(0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