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振

【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路徑,分析廣西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搭建職教集團化的銜接體系,架筑中高職教育“立交橋”;科學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量身定制分段貫通銜接方案;加強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全程育人辦出職業化特色;試點中高職合作項目。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94-02
推進中高職有效銜接是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是保障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手段。
廣西職業教育近十年發展較快,先后實施了兩輪職業教育攻堅,持續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大幅提升,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顯著增加,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年來與教育部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積極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頂層設計,出臺系列文件,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舉措。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在2018年全區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橫向融通、縱向貫通,健全職業教育滲透、與普通高中學籍互轉制度,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高職一體化辦學”,“深入推進中高職‘七個銜接(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工學比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有機銜接)”。廣西充分利用作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培養中高職銜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完善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廣西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職業教育發展與中高職銜接課程教育的改革,傳統的中高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面對連年擴招的形勢,廣西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日益突出。
(一)中高職銜接不充分
目前,我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積極推進產教融合、集團化辦學策略,但大部分中高職院校和企業在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方面未開展深層次合作。與發達地區相比,廣西地區的中高職銜接比例偏低,2017年全區高職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占比僅為30%,而且對口招生的中職學校大多來自城市,一些縣域職校、民族地區的中職生源較少。另外,中高職銜接表面化、形式化,大多數停留在招生環節,對口招生錄取方式仍然采用理論考核的形式選拔人才,忽視了對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測評。
(二)中高職發展不平衡
廣西職業教育發展仍然出現兩極分化狀態。部分城市高職教育資源較好,如南寧、柳州、欽州等依托區域、行業及職教集團的優勢,發展較好。一些縣級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規模小、水平低,據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統計,沒有招生、沒有在校生、沒有畢業生的“三無學校”有49所(其中技工學校9所),占中職學校總數的14.71%。另外,從專業布局和專業設置方面看,部分地區對學校開設專業管控不嚴,缺乏統籌,專業重復和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如59.1%的中職學校設置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47.1%的中職學校設置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專業名稱、分類、要求也不規范,高職的專業目錄比中職學校多出近200個,遠大于中職專業數量。這一系列問題,使得縣級中職學校學生專業基礎較薄弱,在選擇對口高職專業時受較大局限,中高職銜接的基礎非常薄弱。
(三)課程銜接缺乏層次,課程建設重復且特色不明顯
課程建設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要素,但“七個銜接”沒有真正落地。經過調查發現,廣西大部分中職和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基本一致,教學情況為大一上基礎通用課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大二以專業課為主,大三以專業實踐課或實習實訓為主。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也出現重復,以會計專業為例,專業課會計基礎、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在大部分中職高職學校開設,雖然高職開設這類課程是出于對中職生源基礎薄弱考慮,教學目標相對較高一些,但在學習內容方面卻造成重復和教學資源的浪費。中高職教育在課程銜接上缺乏層次感,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教學特點不明顯,在內容的難度上缺乏階梯性上升,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四)職業教育社會認同感較低
社會上存在“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初中畢業生一般首選是升入普通高中,未能就讀高中的部分學生寧可選擇到珠三角一帶(如廣州、深圳)打工,也不愿到中職學校就讀。許多縣域職業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師資嚴重不足,缺乏所需的實驗和實訓設備,導致社會、家長和學生對職業學校的認可度和滿意度低下。
二、廣西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路徑
(一)搭建職教集團化的銜接體系,架筑中高職教育“立交橋”
探索職教資源共享體系,需實行區域統籌,根據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構建城市圈內高職院校和縣級中職學校聯動共享體系,實現職教資源的互通,發展成區域性職教航母。在集團的指導下開設專業,為集團內企業訂單式培養人才,實現校企無縫對接,有效避免各地各校重復建設,保證集團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職教集團以終身教育的理念,構建“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高職研究生”銜接,學校教育與各類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的縱橫貫通的職教“立交”體系。
(二)科學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一是通過凝聚“政校院行企”合力,建立“五位一體”的課程建設機制,由政府和地方教育部門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需要,結合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科學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以期達到各層級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計劃、教學安排、學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的有機結合狀態。二是科學定位國家職業標準,實施職業資格證提升銜接。建立層級式的專業資格考取機制,中職階段主要考取初級職業資格證,高職考取同一系列的中級、高級職業資格證。三是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體系,深入課程教學領域,進行包括課程開發、教學管理、評價方法在內的整體制度的創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研究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接續專業,修訂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做好專業設置的銜接,為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三)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量身定制分段貫通銜接方案
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明確“3+2”“2+3”在中職和高職兩個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它們分段培養、中高銜接,實現系統性與針對性。在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若干課程模塊設計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幾大課程體系,如職業基礎課支系、職業通用課支系和專業基礎課支系,其中職業基礎課支系包括思政、語數英、計算機等基礎課程,職業通用課支系包括職業基礎課程、主干課程以及跨學科基礎課程等,專業基礎課支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操作課程等,三條支系根據不同階段安排相應模塊內容,呈螺旋式上升,相互交叉構成必修課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用學分制,中職階段學生可以根據學分制管理規定,選修相應的專業模塊課程。這不僅滿足人才培養的特征需求和個性要求,也是進一步開展終身教育的重要保證。
(四)加強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全程育人辦出職業化特色
通過獨立編班,配備年級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等,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應實事求是分析職校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別是對剛入學中職學生開展“中職升高職”“五年職業學習”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學生在中高職階段的學習目標,展示遞進式的學習方向,增強學生的職業定位,學校和教師協助學生從“學生角色”成功過渡為“職業人角色”。同時進行校園文化與專業文化的熏陶與養成,強化學生對學校及專業的認同感;并通過參觀調研企業、技能競賽、第二課堂等隱性課程,持續增進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興趣。
(五)試點中高職合作項目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和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聯合辦學,在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共同舉辦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以專業銜接為紐帶,堅持“服務產業發展需要、適合五年制培養模式、具有明顯優勢特色”相統一原則,共同制訂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協助靖西職校申報新專業,具體為國際商務(越南語方向)、旅游管理(越南語方向)。專業銜接情況如表1所示。
通過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實施教學、互派教師掛職鍛煉等方式,有效提升了中高職銜接的教學水平。在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的邀請下,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正式加入廣西商務職業教育集團,結合靖西與職校的區位特點,深挖沿邊、民族地區旅游和服務產業資源,為職業教育合作拓展空間,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促進了縣中專辦學的就業升學“立交橋”建設,有效提高了縣級中專的辦學吸引力。
【作者簡介】蒙 振(1984—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發展與職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