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723年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亂失敗,以黃河南北的蒙藏分界線被打破,黃河以北的各蒙古族部落潰散,黃河以南的各藏族部落乘機北遷。“環海八族”正是這些北遷的各部落的統稱,當今都蘭縣的“格日”部落也正是環海八族的其中之一。文章主要闡述了“格日”部落,從黃河以南的隆務(今黃南州同仁縣境內)變遷到黃河以北的瑪卿雪山(今果洛州瑪沁縣)附近的歷史背景及其過程。
關鍵詞:“格日”部落;羅卜藏丹津;歷史變遷]
“格日”部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海西州和果洛州境內,還有少數分布在海北州(祁連、海晏)和海南州(興海、共和)等地區。“格日”部落是安多藏族地區的一個小部落,據有關史料資料記載,“格日部落”是薩迦“昆”氏家族的后裔,是十三世紀初期生活在后藏地區的昆氏30余戶,到達隆務后扎根居住而形成的。十八世紀初期,受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亂影響,使各藏族和蒙古族的居住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因叛亂失敗,很多青海的蒙古族開始北遷到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使得黃河以北的青海地區在一段時期內變為地廣人稀之地。正因如此,包括“格日”部落在內的黃河以南的很多藏族部落紛紛北遷,最終定居在阿尼瑪卿雪山附近。
一、“格日”部落歷史源流
(一)“格日”部落的起源
“格日”又稱“溝里”,是藏語音譯,兩者意思相同。漢語意譯為“駝背人”, 因“格日”更接近藏族音譯,故文中采用“格日”這個藏語音譯名稱。 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載, 該部落最早的頭人是個駝背老翁,名叫“更桑加夏章格日”, 故其所統領部落得名“格日”。 “亦有人認為該部落源自隆務河源(格曲),故稱格日(來自格曲地方之部落)”。
據《隆務侖切族譜》記載,南宋開禧元年(1205),西藏薩迦昆氏大醫師、學者貢噶敦珠(拉杰相納瓦)及其長子拉加華等30余戶(約300人),結對而行,到達隆務后分部居住。拉加華后裔嘎爾瓦薩斜巴下轄有16個小部落,其中有格日喇嘛、嘎爾瓦喇嘛、嘉拉喇嘛等僧侶階層管理相關部落事務。格日部落為以上小部落的成員之一,部落世俗事務由喇嘛管理。他們居住今黃南州同仁縣境內,歸屬隆務侖切管理。
(二)羅卜藏丹津叛亂事件對該部落的影響
雍正元年(1723年),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亂失敗后,“格日”部落開始緩慢的從黃河以南遷移至黃河以北地區并歸屬加咱千戶策羅管理,后因格日部落的一位名為東納班德太(????????????????)少年英雄的死因涉及加咱(????????)部落千戶,這起命案糾紛使雙方關系初見端倪。后至加咱千戶噶羅時期兩部落之間的關系更趨緊張,最終以格日部落脫離加咱部落遷徙至曲什安河中游北岸的賽爾塘地區駐牧而告終,格日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小部落。這一時期,該部落由巫術大師格日阿克兄弟兩管理,后有一名為加太西勒的流浪漢流竄到格日部落,遂招為格日百戶長尖參之女婿。從而掌握了格日部落的實權。
雍正初年(1723)羅卜藏丹津反清后,清政府很快平定了這次叛亂,但黃河以南的藏族部落,乘青海蒙古一蹶不振之機,開始渡河向北,史稱“環海八族”的各部落也是這段期間遷徙到黃河以北,“環海八族”不止有八個部落構成,還有當時很多小的部落也包括在內,如:格日、大武、俄薩等。約在清雍正年間,格日部落從賽爾塘地區沿著曲什安河上源,遷入果洛瑪沁雪山附近。據《新青海》記載:“歷史上與康賽爾倉有關的外部落有……上溫德合、上下溝里”等11個小部落。
二、都蘭縣“格日”部落
(一)“格日”部落分裂的原因
十八世紀(20~30)年代至二十世紀中期,“格日”部落基本統一生活在一起,游牧生活的地域跨度和流動性非常大,沒有固定的居住地。格日部落逐水草而居,其活動范圍大概在今海南州興海縣、果洛州瑪沁縣和瑪多縣以及海西州都蘭縣等地。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步芳的軍閥勢力日漸猖狂,當地牧民的稅收日益加重, “格日”部落的很多牧民難以交付承重的賦稅,因此,為了逃避稅收而分散到當今的四個州、九個縣、十一個鄉。也有學者認為“格日”部落是因自身內部矛盾而分成格日多巴和格日曼巴。
中華民國期間,都蘭境內的格日部落曾一度充當九世班禪卻吉尼瑪的拉德(屬民),由九世班禪冊封俄合西為格日部落第七代頭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格日部落的格日阿克在香日德班禪寺擔任過三四年的堪布,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是因為香日德班禪寺是扎什倫布寺的屬寺,只能由扎什倫布寺派遣堪布。綜合分析格日阿克擔任堪布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那段時期社會比較混亂,扎什倫布寺沒能及時派遣堪布。二是,格日阿克德高望重。三是,格日部落在香日德有一定的勢力。當時格日部落實行保甲制,先后任命旦增、特卻、更桑為該部落保長。
(二)都蘭縣“格日”部落的現狀
都蘭縣境內的格日(溝里)百戶部落駐牧于今都蘭縣東南部的溝里鄉,東與熱水鄉(日安藏族部落)相連,南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夸爾果部落)接壤,西北與香日德鎮、香加鄉(香加蒙旗)毗鄰。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青海地區的州、縣、鄉地界進一步劃分,改變了牧民開始在新劃定的地域界限內活動,以往游牧流動性受阻牧民開始定居放牧,使“格日”部落在空間上形成了有上(多巴)下(曼巴)的局面,現都蘭縣境內的 “格日”部落是格日曼巴,果洛州境內的是格日多巴。
三、結論
起源于薩迦昆氏家族的“格日”部落,于十三世紀中后期到達青海熱貢地區,后于十八世紀中前期受青海和碩特王羅卜藏丹津叛亂事件的影響而逐步遷往阿尼瑪卿雪山附近。民國時期受馬步芳等軍閥勢力的殘暴統治“格日”部落遂分為上(多巴)下(曼巴)兩股,即便如此雙方依舊聯系密切,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至新中國成立后受行政區劃的影響雙方的游牧場所開始固定聯系漸趨減少。都蘭縣的“格日”部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變遷中逐步形成。
參考文獻
[1]宏奇,尼達主編.熱貢族譜(藏文)[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7~22頁.
[2]都蘭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都蘭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626頁.
[3]都蘭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都蘭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625頁.
作者簡介
桑吉杰(1996—),男,藏族,籍貫:青海省都蘭縣,西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2019年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藏檔案研究。
西藏大學文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