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摘 要: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高考立德樹人與導向教學的立場,并對高中政治教學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增強學生復習備考的實效性,教師需要積極貫徹高考評價體系要求,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更實用的政治知識。教師應當積極貫徹“一體四層四翼”基本原則,積極進行政治教學改革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與復習的成效。
關鍵詞:高考評價體系;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22-02
隨著考試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高考考試內容與考查方向發生了重大轉變。“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教師在政治教學中,相對于理論知識傳授,更應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切實發揮教學與考試的育人推動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解讀高考評價體系的“一體四層四翼”
1.一體
首先從立德樹人方面分析,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其作為教育根本任務。高考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更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立場,利用考試方式,增強學生的能力,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形成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并有效踐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做建設祖國的接班人。其次從服務選拔方面分析,高考的基本作用是人才選拔,因此大學新生質量與高考命題質量密切相關。高考對社會結構優化與社會多維度流向等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高考更應當貫徹公平公正與科學原則,提高高考的信度與區分度,切實發揮高考的作用。最后從導向教學方面分析,高考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關鍵點,高考作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對各學科教學起導向作用。所以,高考的立場選擇、內容改革及命題實踐應當科學,完全圍繞現代化教育理念與黨的教育方針進行。
2.四層考查目標
該考查目標共涉及以下四個層面。一是必備知識層面,高考考查學生對政治學科通用性與基礎性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應當明確理論教學方向,夯實學生步入大學與社會后的政治理論基礎。二是關鍵能力層面,政治教學與高考都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以致用、交流合作等能力,以逐步增強其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能力。三是學科素養層面,高考題目涉及知識面廣,要求教師多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在各種任務情境中能夠靈活運用并重組理論知識,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吸收、內化,并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四是核心價值層面,要求學生在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這是符合高考的立德樹人目標的。
3.四翼考查要求
該考查要求涉及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基礎性,要求學生夯實政治學科的知識技能基礎,滿足社會生活實踐與終身發展需要。考試命題著重考查學生基本概念與思想及原則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要求教師夯實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通過知識與方法內化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二是綜合性,強調學生運用學科思想方法與知識,全方位地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考試命題加強了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考查學生對知識整合與綜合運用的能力。三是應用性,要求學生具備對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與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夠主動運用知識,這對社會實踐與公共參與等綜合能力的強化有積極的意義。考試命題通過問題情境設置,實現了政治學科知識與生產生活及經濟發展等社會各領域相關內容的整合,對學生關注國家大事與社會發展等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化及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的提升有現實意義。四是創新性,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與問題引導能夠逐步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理性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表獨到見解,在考試中寫出完整結論。考試中的問題以綜合性與概括性為主,讓學生圍繞客觀事實與基本概念,結合自己的理解,全面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這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既是考查也是推動。
二、高中政治教學改革對策
高考評價體系要求考試命題方面注重學生全方位的能力與素養的考查和發展,這要求教師積極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結合高考評價體系對政治教學的素質培養與能力提升的基本任務要求,加強教學理念與方式的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與復習成效。
1.整合現代教育技術
為進一步夯實學生知識技能基礎,教師應當把握信息時代發展機遇,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多媒體技術在資源豐富、實用便利及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優勢顯著。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紀錄片,帶給學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求知欲,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緊跟教師思維。在文本解析環節,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授課,通過內容標注與注釋,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并深刻把握課程重難點。另外,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現代學習技術,合理安排時間自主學習網絡教學資源,更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2.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有利于政治教學改革的推進。教師設置教學目標時應當有的放矢,圍繞學生認知情況與教學內容等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加強對教學計劃有效落實的指導。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包括總結總體小康的特征表現,了解全面小康社會的特征,分析總體到全面小康的內容,強化學生用發展性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在直觀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感性到理性認知的轉化,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主要包括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強化民族自豪感與實現中國夢的信心,逐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政治使命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教學難點是比較分析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討論或案例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確保教學有效性。
3.提高復習備考實效
首先,教師應當充分把握試題要素,攻克教學問題與任務。試題由知識、問題與情境等要素組成,學生需要具備攻克問題任務的能力。問題整合了知識、答案及情境,是科學命題與解題的關鍵。問題作為命題框架,是考查學生素養和能力的重要依據。政治學科的問題設置相對煩瑣,要求學生嚴謹與細致化審題,從要素內涵到如何解決問題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為減少學生審題偏差,教師應當提高審題設問能力,規范設置問題,確保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其次,教師要靈活運用思維導圖等復習方式。政治問題多與社會生活相關,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與文化底蘊。相對于知識傳授,教師更應當注重學習方式的傳授。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明晰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實現思維拓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要靈活采用復習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引入合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拓展與優勢互補。同時,應引入互評與自評教學評價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取長補短和針對性學習。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模擬與辯論賽等活動,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觸類旁通能力與學習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有效利用錯題資源,幫助學生明確答題思路與步驟,確保問題回答的系統性與復習的有效性。
三、結語
在高中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高考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功能越來越突出。為適應高考評價體系,教師應當明確政治學科教育的目標與人才培養要求,積極貫徹“一體四層四翼”的基本原則,對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各要素加強整合,包括教學方法與復習策略等,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與學習質量不斷提升,切實發揮課程改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傳勇,巫陽朔.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思想政治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2]林躍明.用“一核四層四翼”引領高三政治深度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5).
[3]胡欣.“一體四層四翼”理念下高三思想政治復習策略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