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興波
摘 要:科學教學有很多長周期實踐活動,具有一般活動無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長周期實踐活動往往呈現出“虎頭蛇尾”的現象。文章對科學課教學中落實長周期實踐活動的策略進行探討,以改變這種現象,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科學教學;長周期實踐活動;策略;釘釘;教學質量;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84-02
長周期實踐活動為何總是“虎頭蛇尾”?筆者認為主要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出了問題。一是興趣不能持續,二是保障未及時到位,三是互動不夠通暢,四是評價欠真實。而這些問題的存在與長周期實踐活動自身的特點息息相關,因為長周期實踐活動持續時間長,涉及的材料廣泛,不可預知的困難多,活動脫離課堂,如果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會非常困難。因此,教師可換一種思路。在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中,“釘釘”發布通知、上傳作業、打卡交流、即時反饋等功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對這些功能進行有效利用,恰好可以破解長周期實踐活動的教學困境。
一、“釘”住興趣
長周期實踐活動貼近生活,能激發學生興趣。但問題出在“長周期”上,學生興趣來得快,消失得也快。因此,教師要做的是怎樣讓學生的興趣持續。
1.發布挑戰式任務
教師可以把一個長周期活動細分成若干階段,并發布挑戰式任務。比如種植鳳仙花,可以分成“種子萌發”“長第二對葉片”“結出花苞”“開花”“結出果實”“種子成熟”等階段,并在不同階段發布挑戰式任務,完成任務的學生可在“釘釘”的任務空間里提交。學生非常愿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式任務,興趣也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以延續。
2.定制個性化問題
學生興趣持續時間短,主要原因是缺乏吸引他們的問題。有的學生能夠不斷發現問題,因此興趣持續的時間就比較長。但更多學生不擅長發現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并利用“釘釘”把不同的個性化問題發送給不同的學生。學生有了新的問題,就會產生持續探究的內驅動力。
二、“釘”好保障
保障的缺失是長周期實踐活動“虎頭蛇尾”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做著做著不知道怎么做了,感到茫然;二是實踐過程中遇到嚴重問題,只好中止。對這兩方面的缺失,“釘釘”可以有效進行彌補。
1.高效指導,落實集體引導
比如,在“養蠶”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如何養蠶,但學生到了家里,有很多細節會遺忘,嚴重的會造成養蠶活動的失敗。教師利用“釘釘”可以把技術指導以微課的形式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如果發現很多學生犯了同一種錯誤,就可以利用 “釘釘”統一進行糾正和指導。比如,學生把蠶寶寶的胸部錯認成頭部了,教師可通過“釘釘”統一進行糾正,統一進行集體引導。
2.實時掌控,做好應急保障
在長周期實踐活動中,學生經常會因為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而中止。比如,桑葉沒有了,蠶寶寶不知道什么原因都死了,種的鳳仙花種子一直沒有發芽等。教師通過“釘釘”可以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實時掌控,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應急保障,或提醒家長對孩子給予幫助,或讓學生之間相互調劑,以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釘”活互動
長周期實踐活動如果互動不通暢,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缺少應有的關注,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虎頭蛇尾”現象也就難以避免。而互動恰恰是“釘釘”的最大優勢,利用其強大的互動功能,可以讓互動活力四射。
1.突破時空限制,打造開放的科學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被限制在課堂上、教室內,這樣的時間和空間難以滿足學生的交流意愿。學生對蠶寶寶的好奇心、新鮮感,自然會催生出很多探究話題,亟須突破時空的限制,而“釘釘”的功能正好可以滿足學生這種需求。比如,學生放學回家,發現蠶寶寶蛻皮了,就可以發照片與老師進行交流。周末,學生可以寫觀察日記發送給老師,也可以拍視頻發送給老師。利用“釘釘”,能突破時空限制,打造開放的科學課堂。
2.跨越心靈距離,實現真實情感互動
養蠶活動期間,學生們在課堂上都會圍著老師交流各種養蠶趣事。這些交流的學生大多比較外向,一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往往會不愿意交流。而在“釘釘”的任務空間里,每個學生都不會羞于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可以把自己想說的都說出來,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分享。雖然大家都各自在家里養蠶,但彼此可以互相了解。比如,可以知道誰的蠶卵一直沒有孵化,誰的第一只蠶寶寶死了,誰在用顯微鏡觀察蟻蠶,誰記錄下了蠶寶寶蛻皮的過程,誰的蠶寶寶第一個結繭等。
利用“釘釘”,每一位學生都有獨立的空間、自由的時間與老師進行交流互動,都能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引導。有了真情實感的互動交流,學生的實踐活動就不乏動力,就能做到有始有終。
四、“釘”實評價
在長周期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評價如果只是泛泛而談,不能持續跟進,那么隨著活動的深入,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會減弱,最后會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然而,要做實全方位無死角的評價,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是難以實現的。而教師利用好“釘釘”,就能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1.個性精準的評價
傳統課堂上,教師的評價面很窄,因為能有交流機會的學生并不多。此外,還有不愿意交流的學生。有些時候,教師的評價只是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起不到有效的激勵作用。而面對長周期實踐活動,評價會更容易缺失,只會對極少數特別活躍的學生才會有所跟進。然而,利用“釘釘”,可以做到及時反饋,并進行個性精準的評價。每一個學生的成功、困難和疑惑,都可以及時與老師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老師的評價、引導和解答,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并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個性精準的評價可以放大學生的活動體驗,使評價真正落到實處。
2.持續跟進的評價
評價要貫穿長周期實踐活動的始終,做到隨時跟進,以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做好每一次精準的評價,并做好記錄。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讓學生把這一個周期活動的所有記錄用各種形式展現出來,可以是日記、圖表、小報、影音集、PPT等。最后要評選出“小小氣象員”“優秀小園丁”“養蠶小天使”等,并在線發放電子證書。
評價有始有終,又個性精準,學生的活動體驗就會更加真實和豐滿。一次“虎頭龍尾”的長周期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收獲科學知識,提升探究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精神。
綜上所述,科學教學中的長周期實踐活動還面臨一定的困難,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只有不斷嘗試和探索,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才能提高科學教學質量。而利用“釘釘”輔助長周期實踐活動,就是一種嘗試和探索,能“釘”出長周期實踐活動的精彩,讓長周期實踐活動既能“虎頭”,亦能“龍尾”,讓科學探究之路更加寬廣。
參考文獻:
[1]江葉爐.開展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J].小學科學,2020(06).
[2]吳蘇惠.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的現狀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20.
[3]賴雨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現狀個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4]張璐,石曙東.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