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所
摘 要:大量實踐表明,閱讀興趣要從小抓起。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無法獨立進行閱讀。因此,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感官,讓學生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巴讀,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文章從聽書、看書、讀書三個維度進行深入探究,引導學生觸摸閱讀、走進閱讀、認真閱讀。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聽書;看書;讀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74-02
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閱讀長智,閱讀增慧,但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個性好動,想讓他們靜下心來閱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閱讀感官,引導他們安安靜靜地閱讀,并愛上閱讀,是需要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從“聽書”起步,讓學生觸摸閱讀
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識字初始階段,識字量少,無法獨立進行閱讀。因此,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運用“耳朵”這一感官,從“聽”起步,從“聽”中認識外面的世界,從“聽”中培養傾聽的習慣,從“聽”中培養思維能力。學生通過“耳朵”觸摸閱讀,可以變得“耳”聰“目”明。那么,如何讓學生從“聽”起步去接觸閱讀呢?
1.聽教師講名人故事
聆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通過聆聽故事,縮短學習過程,并獲得閱讀的樂趣。那么,學生適合聽些什么內容呢?筆者認為,名人故事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能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陶治學生的情操,并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筆者利用每天的早讀時間,給學生講一個名人的讀書故事。一個個精彩的名人讀書故事,一個個積累知識的過程,仿佛一朵朵嬌艷芬芳的花朵,吸引著學生,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學生。閱讀好比蜜蜂采蜜,長期的勤勉和堅持不懈就能釀出甘甜的蜜汁,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若肯“笨鳥勤飛”,定能“先入林”。
2.聽家長講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其豐富的想象和夸張表現手法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經典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學生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童話故事還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幻想、樂于幻想的能力。幻想是創造發明的開始,是人類夢想的起點。因此,教師可發動家長,讓家長以親子閱讀的形式,利用每天入睡前的時間給孩子講童話故事。而為提高童話故事的閱讀效率,教師可以給家長列出書目,如《云妹妹的太陽傘》《巖石上的小蝌蚪》《穿紅背心的小青蛙》《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紅帽》《列那是怎樣偷吃魚的》等,讓家長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在父母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孩子可以很快融入童話故事的情節之中,幻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快樂地徜徉在童話世界里,認識堅強、美麗、心向陽光的拇指姑娘,歷經磨難、奮斗不息的丑小鴨,勤勞可愛、吃苦耐勞的灰姑娘……一個個精彩的童話、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可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豐富內心世界。
3.借助媒介聽有聲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因此,教師可向家長(特別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或因工作繁忙無法為孩子講故事的家長)推薦多種媒介,讓學生在家進行聽故事的活動。如中國兒童資源網的“有聲故事”欄目、親子資源網的“睡前故事”欄目等。這些網站上的故事內容齊全,聲效良好,家長可在每天睡覺前讓孩子聽一聽。另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欄目也非常適合學生傾聽,教師可指導家長利用上下學的時間,讓孩子邊坐車邊收聽廣播節目。或者讓家長用手機下載懶人聽書、話匣子聽書等軟件,其中的《阿拉伯童話》《伊索寓言》等,同樣適合學生傾聽。
可見,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聽故事,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以培養學生聽的習慣和聽的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從“看書” 開始,走進閱讀
青少年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當“聽”不能滿足其閱讀需求時,他們就會把耳朵和眼睛聯系在一起,把聽到的和看到的結合在一起,開始看書,然后再把看到的說出來,這就是“看圖說話”。
1.邊看邊聽有聲繪本
當學生已經不滿足聽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兒童繪本,培養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例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兒童資源網里的“有聲繪本”欄目,讓學生觀看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傾聽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多彩畫面的視覺刺激下,在繪聲繪色的聽覺影響下,學生會漸漸喜歡上閱讀,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聽著音箱里傳來的故事,如癡如醉,欲罷不能。
2.邊看邊說連環畫
連環畫是一種通俗性、普及性讀物,圖畫精美,內容簡單易懂。例如,張樂平的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三毛迎解放》等,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連環漫畫《父與子》,幽默風趣,結局往往出乎意料;卡通連環畫《貓和老鼠》……這些優秀的連環畫,人物形象靈動活潑,故事內容生動有趣,畫面感十足,給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一邊看連環畫,一邊口述其內容。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專注力,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情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三、從“讀書”發展,認真閱讀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讀圖到讀文字的過渡期。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艾諾·洛爾貝的《青蛙和蟾蜍好朋友》等科普類讀物。還可以閱讀《團圓》《安的種子》等具有較強故事性、啟示性的書籍。學生每拿到一本新的繪本,都會迫不及待地捧著書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學生會邊看邊編故事,有的學生會用手指著上面的字不由自主地念起來。這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有聲讀書”。
1.“孩子們,讀出聲音來!”
實踐表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不適合默讀,因為他們年紀小,缺乏耐性,注意力不夠持久,所以在默讀的過程中容易受外界干擾,讀著讀著,或者走神,或者囫圇吞棗地翻過去,或者在聽到聲響時就好奇地轉過頭去看。因此,教師可強調“孩子們,讀出聲音來”。姑且不論學生們讀得如何,哪怕是不流利,但只要讀出聲音來,就能證明“我正在讀書呢”。為了讀出聲音,學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集中注意力,先認字,再讀出來。由此可見,有聲讀書是一個識字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收獲的過程。
2.“孩子們,讀出感覺來!”
朗讀的好處有很多,學生用眼睛看著文字,用腦子想著讀音,用嘴讀出字音,可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因此,這個閱讀過程可讓學生將“讀”和“思”有機結合起來,從而變成一個認字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以及培養語感和情感的過程。當學生能流利地朗讀故事時,教師可進一步強調“孩子們,讀出感覺來”。何為“感覺”?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里的人物來讀書,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憂,高興時眉飛色舞,生氣時眉頭緊鎖,傷心時沙啞低沉……
當然,“有聲讀書”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一種挑戰,因為這部分學生不認識的漢字較多,如果身邊沒有教師、家長的協助,就無法正常進行有聲讀書。因此,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家長的培養與呵護。
四、結語
閱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學生的素養,開闊學生的視野,塑造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通過“聽書—看書—讀書”引領小學低年級學生觸摸閱讀、走進閱讀、認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讓閱讀成為陪伴學生成長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王東.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實施策略[J].林區教學,2019(10).
[2]施茂枝.小學語文質量監測閱讀題命制初探[J].語文建設,2019(16).
[3]吳曉玲.探究性閱讀教學“主問題”預設意義與策略——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9).
[4]李娜.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策略[J].文學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