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祁子平
摘 要:問題導學法的重點是設計問題進行導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法,可以問題作為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以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建構數學模型。文章基于對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探究問題導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學習能力;教學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116-02
問題導學法又被稱為“設問教學法”“問題情境教學法”,其重點是設計問題進行導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模式由傳統教學中的“教”轉變為“導”,側重于把學生的學習置于復雜的問題情境之中,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數學課程包含的知識點較為細碎,其理論結構完整,這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可根據學情、教情,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導學法,將抽象的概念性內容和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問題,然后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理,激發其產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并深度思考數學問題,從而不斷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學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理念。目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是主觀能動性較強,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具有較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但部分學生深入探究的熱情不足,只滿足于在課堂教學中跟上教師的進度,或以記憶的方法學習數學,始終無法進入用抽象思維思考問題的狀態,缺少擴展性的解題思路,或者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進行課前預習、課后自主鞏固、復習等。產生這些情況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師教的問題,也有學生學的問題。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情,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要面向全班學生,又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教情
(1)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認為課堂應該完全屬于學生,因此不做任何干涉,這種想法過于極端。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教學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2)習題講述以讓學生記筆記為主。部分教師在講解習題時,對基礎性問題和能力提升問題的授課方式相同,這無法讓學生形成特有的解題思維,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3)部分教師對小組探究模式的認識不清,沒能將合作探究和問題構建結合在一起并融入教學中,從而導致教學模式單一。
二、問題導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以問題作為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學生面對難度日益提高的數學課程有畏懼心理、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構建現實和虛擬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進行積極的自主探索,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過渡,不斷提高數學技能。
例如,在教學“走進生活中的垂直”時,教師結合已往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對垂線的相關概念不重視。對此,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只有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才能實現能力提升。因此,可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同學們,你們知道運動會的跳遠比賽中,裁判員是如何測量跳遠成績的嗎?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對跳遠運動十分熟悉,但從未想過跳遠運動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因而會產生強烈的探究熱情。教師可以適時利用學生的熱情,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找到垂線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此將垂直的相關知識講解轉變為具象化內容。這不僅可以緩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難情緒,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認識,并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2.以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
抽象化是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但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對部分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將邏輯推理過程與問題設置相結合,以此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并拓寬學生的思維。在設計問題時,可根據教學目標分層、分級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逐層抽絲剝繭找到數學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通過師生、生生間的探討,分析解題思路、解題過程,找到不同的解決問題辦法,從而不斷提升數學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層次和級別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問題的教學價值。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時,教師在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后,可為學生設計相應問題,通過填空、選擇或應用問題的形式,逐步提升學生對二次函數基本概念、圖像及性質等的認知。教師可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具體問題:“形如y=ax2+c的式子,其中b=0,并且當x分別取不同的值時,其函數值相等,求兩個不同數值的大小。”這道題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相反數、二次函數基本性質和函數圖像的認識。但有的學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經常沒有思路。對此,教師可詳細了解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3人至4人的微型學習小組,讓學生結合題目條件探討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積極探討,有的學生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函數系數分別代入求根公式x=■中,通過整理得到x1=■,x2 =■,可以看出兩個式子互為相反數。還有的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畫出y=ax2+c的簡易圖像,并發現圖像關于y軸對稱,而要想使函數值相等,兩個數值應當互為相反數。教師利用問題導學法,總結了二次函數概念知識,并通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
3.以問題建構數學模型
教師可利用問題導學法總結習題,對同類型的問題予以整合,提取共同點,并結合學生的能力層次有針對性地布置習題內容,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反比例函數”時,教師可通過習題引導學生總結在處理反比例函數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并重點關注學生在解題時出現的情況,以此作為設計后續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保持不斷復習鞏固的狀態,夯實有關圖像、性質和解題思路等方面的知識,建構有規律的數學模型。教師的問題設計應兼顧多個知識點,如“正比例函數圖像y=k1x與反比例函數圖像y=■沒有交點,求系數的取值范圍”。這道題既需要學生明確兩種函數圖像的基本形態,還要讓學生將“沒有交點”轉化為數學語言,以此完成模型構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法由傳統教學中的“教”轉變為“導”。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具體的學情、教情,以問題作為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以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建構數學模型,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瑞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2).
[2]龔健.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2020(01).
[3]孫振清.實施問題導學,促進核心素養提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
[4]范來興.問題導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16).
[5]閆莉.“問”出學問,“導”出學問——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內蒙古教育,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