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容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新課改的力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無疑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注定無法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為了推進小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教師必須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3-0095-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intensity of my country's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undoubtedly putting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The original 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models are destined to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r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eachers must adopt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continuous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help students form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values from an early age. Quality,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ing;Morality and rule of law;Teaching strategies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普通的知識理論課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以及思想道德觀念,之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最為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小學生從小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小學生具備了正確的思想意識后,能在后續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身的行為,避免在成長過程中走過多彎路,學生能夠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發展。在小學階段讓學生懂得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重要性。當學生具備了優秀的品質后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以灌輸式的模式來開展教學只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產生抵觸情緒。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轉變,不斷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1.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積極意義
(1)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引導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維發展并不成熟,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走向歪路。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極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此時想要避免學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則必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學生懂得當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時需要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而不是用同樣的方法再去侵害別人的利益,讓學生從小就能對自身的言行有一個嚴格的要求,讓小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優秀青少年。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優秀人才。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理念較為落后使得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并且片面的認為只要學生的學習成績夠好就能促進其得到全面的發展,這樣的教學理念顯然是錯誤的。學生想要得到良好的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習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以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對道德與法治的內容進行學習時,能夠更好的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從小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和精神世界,這是理論知識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樹立起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這些理念都能促進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3)促進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明確規定的基本課程,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而且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著緊密的關聯,學習想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涵養,才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的風貌和環境,使得整個社會氛圍變得更加和諧,這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得到更好的發展。
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雖然一直強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最為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教師將教學課本作為唯一教學內容,沒有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這就直接導致所應用的教學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逐漸失去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也不知道如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這就失去了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積極意義。老師應該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實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吸收。
(2)教學方式不夠合理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大部分教師都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由于教學理念存在偏差,導致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夠科學合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將大量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這就使得所開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嚴重違背了時代發展的趨勢,所呈現出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如果不進行積極改變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發展,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積極意義也無法體現出來。老師應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把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比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教材相關的短片,這樣更加能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更多情況下處于知識的單向輸入方,而學生無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具備發言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更多以機械記憶和考試作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憑據,這顯然學生的全面發展相違背的,教師想要扭轉這一不利局面,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剖析與改變,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則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案。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之后,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工作形成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理論知識,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繼而推動學生自發地去理解知識點,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糾正和點評,可以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全面認知。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這樣的教學模式所能達到學習效果要遠遠高于傳統的單向輸入模式。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為欠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則會導致學生很難理解知識內容的具體含義,而且也不懂得靈活的去運用已學知識,這就失去了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積極意義。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則應積極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法律為準則,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優秀青年。例如,當學生在學習“說說我們的學校”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問學生:“在學校中都有哪些部門?,如果發生了一些問題,應該尋求哪些部門的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對校園環境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夠遵守學校的日常規定。通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法律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從實際出發開展教學工作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但是對于思維發展還不夠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仍然具有一定難度。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僅很難讓學生高效的掌握,同時還會造成課堂枯燥乏味的情況。在以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是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積極作用,使得教師開展教學更多的依靠課后問學生幾個傾向于形式化的問題來感受學生是否理解課上所講解的內容,而教師得到學習情況傾向于模棱兩可,常常使得教師缺失教學的方向感。
而如今,當教師再次面對這樣的問題,開展教學工作就需嚴格按照從實際生活出發的原則,通過讓學生自己暴露問題,來幫助教師獲得最具有說服力的教學情況。一方面,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設計趣味性強且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采用豐富的生活素材,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醫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能夠有效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例如,當學生在學習“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與“仁愛”“和愛”有關的公益短片,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大量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從實際出發,開展道德與法治日常教學,可以獲得學生較為真實的學習現狀,能夠胸有成竹地開展后續的教學,有利于教師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舉措。
(3)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機制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構建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機制,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轉變原有的題海戰術,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上,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不能只以分數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要從多方面入手,采用階段性的評價方式,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科學合理性,通過科學的評價能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更好的對自身進行優化和完善。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充分意識到對學生思想品質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課堂中,以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才能培養出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毛群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的方法探究[J].新課程,2020(26):77
[2]劉艷華.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2):12-14
[3]楊英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方法[J].教師,2020(16):73-74
[4]彭有姬.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J].新教師,2019(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