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紅
摘要:學校文化建設對學校發展至關重要,對新建學校的發展尤其如此。學校的環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賦能場域優化學校環境文化,依托大數據提升學校管理文化,以人為本構建學校課程文化,在實踐和探索中尋求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建設途徑。
關鍵詞:新建學校;文化建設;環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05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B-0028-04
學校文化建設對學校發展至關重要,對新建學校的發展尤其如此。如何依托區域優勢,突出自身特點,以學校文化建設統領學校發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現實中,很多學校開始著手進行學校文化建設,但一些學校有其形,卻無其神,關注點更多地在環境面貌、學校標識和學生活動等淺表認知上。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文化建設需深入思想層面、精神層面,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教育承諾和教育追求。筆者在蘇州市吳江區華東師范大學蘇州灣實驗小學籌建及開學后的管理實踐中,對學校文化建設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賦能場域優化學校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理念最直接的體現。如何在有限的校園空間里實現環境育人,讓學生能有更多的體驗和收獲,讓課堂得到延續和拓展,是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學校對校園進行了科學設計、合理布局,精心打造了完善的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與快樂成長的環境文化。
(一)“博物館”讓課堂更生動
學生喜愛科學,對各種科學現象充滿了好奇,但他們又對科學學科傳統的授課方式提不起興趣,他們喜歡的是可以看、可以摸,更可以互動體驗的科學課。因此我們梳理了小學階段全部的科學學科教材,把所有可以體驗操作的內容整理出來,建設了包含“親近自然、遨游太空、奇妙科技、珍愛生命”四個分館的科學課程博物館。在博物館上課,學生玩得很盡興,一聲聲充滿好奇的驚嘆,為老師的講解奠定了熱切求知的基礎。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過程獲得的知識是學生終生難忘的。科學課程博物館成了學生最愛去的地方之一,熱愛科學的種子就這樣深埋在了他們的心中。
(二)“四百園”讓校園更有趣
學生喜愛、親近的大自然,不僅是他們成長的快樂園地,更是他們學習的課堂。我們開辟了百草、百花、百木、百果“四百”植物課程種植園。“百果園”里有學生熟悉的枇杷、楊梅、碭山梨、桃子、橘子等家鄉水果,還有蘋果、柚子、棗子、櫻桃等。校園里分布著上百棵果樹,不同的季節,學生會觀察到不同的果樹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也會通過學校設置的勞動課程了解果樹的特性,參與果樹的養護。“百草園”中有幾百株中草藥,每株草藥都有圖片和文字說明,由各個班級分工養護。學生需要了解草藥的類別、種植要求和藥性藥理,還要學會把成熟的草藥烘干加工。到畢業時,他們要能識別學校所有草藥品種并知道它們的用途。我們還發動老師們把所有學科教材梳理一遍,把書中提到的植物全部在校園里種上。每天午餐后,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校園里“淘寶”。如果你聽到一聲歡呼,那么一定是有人找到了教材中的某種植物了。學校里的一草一木,一室一角,都成了學生內心的牽掛,這樣的校園,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
(三)“小百科”讓學校更厚重
把校園建成“百科全書”,一直是學校的心愿。課堂不只是班級,知識也不僅僅來自教材,我們希望整個校園就是知識的源泉,學生隨時都能汲取知識。因此,除了上面的一些做法,在智慧校園升級建設時,學校篩選了兒童百科全書的部分內容,每種知識都配上二維碼和簡介,布置到了學校的各個區域。當學生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隨時可以拿出學習PAD掃一掃,即可通過百度了解更多的知識。我們發現,學生的求知欲更強了,知識面更廣了,學習興趣也更濃厚了。整個校園充溢著濃濃的學術氛圍,也對學生充滿了無盡的吸引力。
二、依托大數據提升學校管理文化
學校管理是學校對本校各項工作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活動。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學校管理改革帶來了諸多創新實踐。學校發展的內容主要是建立在家校共同配合基礎上的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因此,學生、教師、家長是學校發展中的三類重要群體。在大數據背景下,學校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教師發展為導向、以家長滿意為追求,構建綠色教育生態,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服務品質。
(一)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構建綠色教育生態
學生成長主要表現為規范的日常行為與優秀的學業表現兩個方面,而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科學、合理、實時的評價就成為構建綠色教育生態的關鍵。為此,學校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建立“互聯網+學生評價”平臺,全方面、多角度評價激勵學生自主發展。在學生行為規范評價上,頂層設計了包含“社會責任、健康生活、良好品質、勞動實踐、課間活動”5個維度39個子項目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行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做健康、文明、向上、守紀的好少年。在學生的學業表現方面,建立了“興趣與態度、能力與方法、成績與效果、合作與探究、表達與交流、實踐與創新”6個維度65個子項目的評價體系,以過程化、精準化、科學化的學業表現評價,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持續、協同、健康、全面發展。學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構建綠色教育生態,就是要從細節上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他們的童年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二)以教師發展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傳統的教師發展評價主要來源于對教師榮譽稱號、競賽獲獎、論文發表、教學成績等情況的統計,而基于大數據的教師發展則將導向從表面的數據統計轉向服務對象的內心感受,讓學生和家長說話,以他們的體驗與需求為導向,促進教師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從而獲得良好的專業發展。學生、家長主要從教師的班級管理、學科教學兩個方面進行全樣本、大數據的反饋評價。在班級管理上,學生主要反饋班級管理中的“廣泛參與、關系融洽、重視健康、關注學生”四個方面的情況,家長主要反饋班級管理中的“習慣養成、積極情緒、家校溝通、公平對待、班級風氣”五個方面的情況。學校綜合分析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班級管理九個方面的評價數據,促進教師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教學方面,學生主要反饋教師學科教學的“面向全體、尊重學生、方法科學、促進發展”四個方面的情況,家長主要反饋教師學科教學的“愛崗敬業、師德規范、教學效果、負擔適度、全面發展”五個方面的情況。學校通過學生、家長對教師學科教學九個方面的評價反饋,促進教師的教學更加規范、高效、科學、適切。在此基礎上,結合傳統的教師發展評價,做好教師發展導向的頂層設計,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明確。
(三)以家長滿意為追求,提升教育服務品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學校辦學的服務宗旨,對于學校而言,主要是辦家長滿意的學校,其關鍵在建設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絕大部分家長并不是教育專業人士,對于學校辦學狀況缺乏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全面認識,但他們的總體感受與直觀評價,往往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此,學校通過“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狀況”和“學校辦學的滿意度”調查,實證反饋家長對學校辦學總體情況的看法,以此倒逼全體教師始終把辦家長滿意的教育作為追求目標,深入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學校通過評價機制提升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激勵他們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增強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做出貢獻。
三、以人為本構建學校課程文化
學校的育人目標要通過課程得以實現,因此學校的課程文化顯得尤為重要。課程設置需遵循教育本質和兒童的認知規律,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課程實施為載體,建立了“6大方向、24個維度”的課程體系,還繪制成“雪花”課程圖譜。雪花是水的凝結,是大自然美麗的圖案,學校也希望通過精品課程的實施,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描繪與成就學生的最美人生。
(一)國家課程校本化
學校在必修課程校本化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拓展性課程。比如:數學增加了數學思維課。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大多以熟能生巧為重要的途徑,但到了中高年級出現問題解決題型后就會有一部分學生掉隊,因為熟能生巧已經無法應付邏輯思維題。到了中學,函數、幾何和物理、化學的出現,更讓他們無力招架。因此,學校從一年級起每周設置一節數學思維課,注重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增強他們的思維應變能力,效果令人驚喜。此外,學校在英語課程中增設了劍橋英語,在語文課程中增設了國學、閱讀和演講,在體育課程中增設了形體、籃球、攀巖和兒童拳擊等。這些課程凸顯了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努力,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選修課程個性化
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分為四大類: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和學科類。擊劍、網球、室內滑雪和沖浪、游泳、攀巖、各種球類、3D打印、編程、機器人、傳統手工藝(木工、刺繡、織布、盤扣、印染扎染……)等幾十種選修課程發布在學校在線平臺,供家長、學生選擇,且全部免費。這些課程都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因此他們學得很起勁,也很有成效。學校通過選修課教學過程中的觀察,針對部分在某一領域特別有天賦的學生組建專業訓練隊,對他們進行定期訓練,以期進一步開發他們的潛能。
(三)研究性課程學術化
在當前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中,“研究性課程”的實施問題引起了不同層面的關注。怎樣讓研究性課程更具學術性,并在操作層面上有效實施,是教育實踐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我校圍繞勞動教育、生涯教育、太湖研學等設計了研究性活動。學生以項目式學習為研究方式,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進行相關內容的研究,形成書面研究報告,展示研究成果。比如:我們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研究勞動教育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分別就“勞動+中醫藥”“勞動+傳統美德”“勞動+民間工藝”“勞動+農耕”等四方面分組進行研究。同時,學校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不同的勞動實踐基地。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性課程的實施,學生培養了正確的勞動意識,學會了多項勞動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勞動品質。就小學生生涯教育如何與學校德育相結合這一問題,學生分別在加強自我認識,增強自信心、意志力、自控力和耐挫力,以及學會規劃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樣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承載著學校的辦學追求,引領著師生的行為方式。新建學校對文化建設必須超前考量,精心籌劃,精準實施,使學校文化具有思想內涵和校本特征,發揮良好的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