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岱
【摘 要】本文以廣西華僑學校為例,分析來華留學生的培養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論述“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留學生培養策略,提出提高留學生準入門檻、強化寬進嚴出的留學生管理制度、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構建留學生中職教育教學體系、增強專業辦學實力及學校國際影響力等做法,旨在更好地適應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的要求。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職學校 留學生培養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2-0004-03
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廣西留學生隊伍日益增加。可以預計,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將選擇中職學校作為留學的一個選擇,因此中職層次的留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如何開展是當前應重視的問題。本文分析中職留學生來華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探求其解決辦法。
一、廣西華僑學校來華留學生培養現狀
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指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要打造中國教育的國際品牌。廣西“十三五”規劃中也要求打造“留學廣西”品牌,拓展“留學廣西”國際教育發展區域。截至2020年,來桂留學人數達到1.5萬人。廣西華僑學校作為國務院華文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基地、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已經在留學生中職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有10名留學生在學校電子商務、汽車維修、西餐烹飪等專業就讀,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如跨文化適應能力、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留學生管理水平、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提升。
二、廣西華僑學校來華留學生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留學生漢語水平不高、語言障礙大,存在跨文化適應方面的問題
中職留學生教育主要以學歷教育為主。參加學歷教育的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的時間為三年(其中第一年學習語言,第二、第三年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最終目的是獲取專業學歷。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職業技能會遇到諸多困難,而語言是留學生需克服的最大的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學校設立了金額較高的獎學金,且學雜費較低,但在招收留學生時沒有對語言作出明確的考評標準,導致來華留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降低了留學生培養標準。根據廣西華僑學校多年的教學經驗,留學生學習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學校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漢語基礎較差,對知識點的理解,特別是過渡教材中關于專業名詞的理解存在困難;二是留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偏低,在學習過程中普遍畏首畏尾、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不夠;三是留學生普遍存在跨文化適應問題,特別是在飲食、人際交往方面問題較突出。以上三方面制約著學校大力開展留學生職業教育,從而導致出現學生完成不了學業而退學的現象。
(二)廣西是東盟國家來華首選地,增加了教學、管理難度
廣西華僑學校留學生生源地為印尼、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其中印尼學生占比18%、泰國學生占比25%、老撾學生占比17%、越南學生占比20%,其他國家及地區占比20%。受生源地基礎教育水平較差、經濟水平不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除印尼留學生外,其他留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差。而英語是我國廣泛開展的基礎學科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階段,教師授課或是進行學生管理通常使用英語,只有少數教師使用泰語或越南語等小語種,以致教師在教學初始階段很難與留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學,且同時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這給職業學校留學生管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三)職業學校認可度低,生源易流失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和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已成為全國教育體系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然而由于辦學層次較低,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本科院校相比職業學校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根據2019年不完全統計,共有202個國家和地區的397,63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來華留學,其中學歷教育為184,799人,他們當中更多的是選擇國內高校而非中職學校。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在國內的認可度較低,國際辦學時間短、經驗淺、影響力弱。目前,廣西也只有外語學校嘗試留學生職業化辦學,但也是步履維艱,僅有10名學生在讀中職專業。根據歷年來報讀中職學校意向的數據統計,部分學生因為達不到學習期望而在第一年學習語言的時候就選擇轉讀本校附屬南寧華僑實驗高中或直接退學。
(四)人才培養模式趨同于國內生,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受各種因素限制,職業學校各專業平均留學生數量少,以本校為例,10名留學生分布在電子商務、汽車應用與維修、烹飪三個專業,難以獨立成班。為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降低辦學成本,本校只有在留學生語言階段是統一編班授課的,在專業課程階段仍然采取留學生和國內學生一起上課、實訓的方式,使用與國內中職學生同樣的教材、技能評價標準、專業教師團隊和既定的課程體系進行培養,并沒有針對職業教育的留學生開發一套較為完善的、適配留學生的課程體系。留學生的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和知識結構(如東南亞留學生理科水平普遍較低)、刻苦鉆研程度等與國內學生有差距,導致在日常學習中與國內學生一起進行專業學習時,容易產生一定的學習障礙,進而影響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解決辦法
(一)加強語言教育,提高留學生準入門檻
針對留學生存在語言障礙的問題,要從提高入學門檻和加強語言教育兩方面入手解決。一是在招生時預先對留學生漢語水平進行了解和分級。對新招收的留學生,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對其進行分班并設置對應的課程;對意向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將其第一年的教學目標定為HSK4,在未取得HSK4證書前不得進入中專部學習,且除了學習漢語教材,留學生還要根據專業的需要學習并理解專業名詞。目前,學校編寫了汽車維修、電子商務方向的專業名詞名錄,下一步學校將繼續完善其他專業的專業名詞名錄,同時繼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二是以中職學校學生參加技能比賽為契機,利用課余時間讓留學生與國內中職學生一起跟班(隊)學習,提前讓其熟悉專業學習環境,同時也讓他們與國內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了解中國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強化寬進嚴出的留學生管理制度
廣西華僑學校作為廣西唯一招收中職留學生的學校,學校堅持外事工作服務經濟建設,服務學校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服務社會的原則,采取以下方式對留學生進行寬進嚴出管理。
一是建章立制。為完善留學生管理制度,學校先后出臺了10余項規章制度。其中《廣西華僑學校留學生管理辦法》先后修訂了3次,制訂了《廣西華僑學校留學生培養管理的暫行規定》,制訂并修訂了《廣西華僑學校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申請辦法》等。目前在校學生普遍能遵守上述規章制度。二是以老帶新。新來校留學生喜歡親近本國年長的學生,因為新生剛來,生活和語言環境都比較陌生,在心理上會產生孤獨感,所以他們會親近本國的老生。對此,學校要盡量爭取老生的合作,充分調動老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新生入學教育時“現身說法”,讓新生學有榜樣。三是持續關注。學校要求全體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及時關注出現不良苗頭的學生,采用約談、聯系海外介紹人、聯系家長等方式進行教育。每月對留學生學習進行一次評估,對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建議轉入低一個層次的班級繼續學習。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包括期中/末考試、HSK考試、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考核合格后才能畢業,真正為海內外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含金量”。
(三)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質量問題。廣西華僑學校的具體做法如下。一是成立對外漢語教研組并發揮其積極作用。嚴格把控教學進度及教學質量,對漢語口語、聽力、寫作等教材進行重新分析評估,做好教學計劃,同時針對職業教育的過渡學習、學生學情,結合生源地學生的特點,按既定計劃和步驟實施教學。二是鼓勵留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技能比賽活動,提升留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近年來學校組織推薦留學生參加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技能比賽獲獎十余次。三是調整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拓寬職業教育的口徑。根據留學生的特點優化其專業課程結構,使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與學生住在國接軌,滿足留學生的學習要求。四是為留學生開設交叉學科課程。如開設信息科學、跨文化交際、科學技術等更多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課程,目前本校開設的課程有“中華文化”“東盟禮儀課”“跨文化交際課程”。五是以中華文化為抓手,增設中國書法、國畫、中華武術等特色課程,適當地調整過渡課程的比例。
(四)構建留學生中職教育教學體系
應針對留學生過渡階段乃至職業教育學習階段的特點,對課程和教材進行改革嘗試。一是挖掘企業教學資源,圍繞核心課程設置專題教學。在模塊教學設置上將企業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如與學中學集團、大風車集團、福瑞祥餐飲有限公司等6個企業合作開設了適合留學生的精品職業課程,包括電商直播、汽車美容、西餐烹飪等,這些生動的教學現場和教學材料,更能引起留學生的共鳴。二是校本課程的建設。學校校本課程的研發策略是“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國際課程精品化”,強調多層次課程的開發和多元文化的研究,點面結合,打造以“汽車應用與維修”“電子商務”“西餐烹飪”“廣西文化”為主體的18門特色選修課程,覆蓋了文化、核心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實踐等領域。三是編寫校本教材。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在授課時采用活頁教材,因材施教,以培養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使用的教材以任務型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在中國生活、工作、學習的實際場景出發設置交際主題和功能任務,按職業教育中的任務點進行梳理分解,最終達到教育目的。目前學校正著手編寫《電子商務》《汽車應用與維修》兩個專業和《廣西文化》通識類的校本教材。
(五)增強專業辦學實力,提升院校國際影響力
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難以吸引到留學生、難以實現畢業生低進高出,歸根結底是學校國家化辦學綜合實力不強。在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得到該國政府的制度和財政大力支持。如新加坡、德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畢業生收入高、就業范圍廣,擁有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我國因歷史原因,低學歷、差就業、低收入是對職業教育的描述,而國外對國內的職業教育也知之甚少,這與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發展緩慢且一直不受重視有關。職業學校應充分利用國務院僑辦每年的外派教師、國家漢辦志愿者、魯班工作坊等平臺在國際上展示辦學實力,吸引一批認同中國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的優秀海外青少年來華學習,從源頭上改善生源狀況,進一步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
總的來說,國際化辦學是新時代背景下廣西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西緊緊圍繞中央賦予的“三大定位”,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培育新的開放動能和經濟增長點,打造開放廣西“升級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未來國家、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廣大中職學校應當充分認識到現階段留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牢牢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王壽斌.服務“一帶一路”: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J].江蘇教育,2015(10).
[2]李爽.“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教改立項項目“中職東盟留學生跨文化學習適應研究與實踐——以廣西華僑學校為例”(編號:GXZZJG2019B0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戴 岱(1984— ),廣西南寧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國際教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