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瑞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其對于學生核心素質培養有著較大影響。面對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勢,培養學生道德與法制意識具有現實意義。下面本文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探討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道德法治;法治教學;法制意識;道德與法治
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包含有政治理論、思想品格、道德觀念、法律法規、心理健康和日常行為規范等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理念、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學科,能夠更好促進高年級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多是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和加上簡單講解的方式教學,導致課程教學效果枯燥乏味,無法培養學學科學習興趣,實際教學效果不佳。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式不合理
教師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還是以口頭傳授為主。教師只是對要點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填鴨式”教學常常導致學生左耳進、右耳出,久而久之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變得反感。根據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現狀,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枯燥死板,課堂氛圍也常常是死氣沉沉的,進一步導致學生難以在課堂教學中提起興趣。
(二)課程教學資源開發不夠
目前在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大多以理論說教為主,對教材內容非常看重,卻忽略了時代發展特征下的社會環境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形成的影響,在教學中沒有對學生進行政策法規、時政要聞的滲透,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導致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足。由于學生接受知識的局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難以引導學生共鳴。教師應當將課本上的內容和教材以外的知識有機融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豐富性,避免學生成長為只能死記硬背的“書呆子”,確保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政治教師法治教學素養不強
教師在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想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培育法治意識,教師對于法治意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十分關鍵。雖然目前高中課堂教學方式己是多種多樣,但實際上在許多低層次的學校課堂中,教師還是使用最簡單的PPT展示和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教師心中地位比考試重點要低的法治意識更是不會花精力去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所以,轉變目前教師的法治意識培育觀念成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培育法治意識的關鍵。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更好實現知識與生活聯系
高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悟道理,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結合教材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索然無味,機械刻板,學生只能機械學習思想道德、法律與心理等理論知識,無法真正理解它們,無法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更好建立與生活的聯系,結合生活內容教學,并延伸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生活內容,以此吸引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2]。
(二)延伸策略
在宏觀視角上,道德與法治所涉及的問題是非常廣闊的,單純通過課本是很難概括的,這時就需要采用延伸策略來進行教育。延伸策略與引導策略相似,都是通過一個主題來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但不同的是,延伸策略中的主題雖然貼近學生生活,但其表述的信息比較模糊,這樣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請舉出你生活中可判定為正當防衛的案例”,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身對正當防衛的認知,從生活中找尋相關案例,說明通過延伸策略,可以切實地將教學滲透到學生生活,同時延伸學生想象空間。
(三)精雕細刻,深思本質內涵
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教學資源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兩大類,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挖掘教學知識的本質內涵,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探索欲,提高學生的課堂知識理解和建構效果。例如,教學“友誼不能沒有原則”這一知識點時,教材針對一些高年級生常常因為“講義氣”而犯錯的情況,特別點明了“友誼需要信任和忠誠,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為朋友做任何事”。為此,教師可以搜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紀錄片資料,用當事人采訪過程中常常出現的“要是有朋友當時制止我,就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了……”等話語,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切實感受防微杜漸的重要性,認識到朋友相處的正確方式,理解課堂學習知識的內涵,真正把課堂學習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把這些“言外之意”有計劃地滲透到不同的課堂教學載體中,為學生深度思考提供更多思維切入點。
(四)設計時政教學活動,教給學生學以致用的方法
設計時政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靈活地運用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為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真正主人[2]。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信息,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理解與課后感悟,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作為高年級重要課程,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對高年級教育提出的要求。為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水平,還應該強化生活教學,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與教學案例,以提高學生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德才.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9,(19):100.
[2]何百祥.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途徑探究[J].新智慧,2019,(18):45-46.
[3]謝建文.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探討[J].教師,2019,(1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