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對更高質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探索。但實踐證明,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代表性問題。本文對該類問題進行了介紹及分析,認為將教學內容真正融入情境、提升學生從靜態具象思維想動態抽象思維的轉化能力等方式,能夠真正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靜態具象思維;動態抽象思維
引言: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的一種特定的情感氛圍,包含對學生所處真實物理環境及教學軟、硬件設施的綜合運用。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很多初中嘗試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收獲了成效。但綜合而言,此種教學新模式的教學潛力未被完全挖掘,仍然存在較大的可提升空間。
一、新課程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實踐過程存在的問題簡析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全國各地多所初中均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環節中,探索了創設教學情境的可行性。綜合而言,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情境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激發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首先,對教學情境的認知定位較為模糊。很多教師習慣了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認為教學情境僅僅能夠起到輔助作用,課堂整體進針情況仍然應該牢牢掌控在教師手中。實質上,此種認知水平表明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未深入了解教學大綱的新要求,即“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尚未成為主流教學模式。而此類承襲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方法,不利于學生綜合成長。
其次,教學情境創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部分教師并未感受到教學情境的精髓,經常通過口頭敘述,試圖簡單營造出一種畫面感模糊的“抽象情境”,用以“帶入”。但此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虛假”教學情境,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引發其抵觸甚至厭惡的情緒,致使教學質量不進反退。
最后,對于如何運用教學情境,很多教師并未進行深入探索。本質上,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在于,全面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陷入知識的海洋中不可自拔,進而主動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便盡快完善知識體系。但很多教師缺乏大膽嘗試的“勇氣”,希望“按部就班”地將自身所學全部傳授給學生。此種理念層面的沖突,客觀上導致教學情境的作用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弱化。
二、新課程下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質量的有效方式
(一)將教學內容真正融入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思考
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質量的首要工作在于,教師需要正確認識教學情境的重要性,并將教學內容真正融入情境之中,引導學生產生深入思考。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強調學生對求解公式的機械記憶,卻忽視了“問題提出”的重要性。換言之,僅僅具備表象的教學情境,實質上與課本或教輔材料中提到的知識“引子”并無二致。基于此,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在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面對任何事物均能夠“追本溯源”,教師必須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將一元二次方程由情境條件著手,變換及推導的全部過程深深烙印在心中,進而在具體應用時,具備忽略干擾項的能力。比如教學課件中的“引子”為“要設計一座2m高的人體雕像,使其上部(腰部以上)與下部(腰以下)的比,等于下部與全身的高度比,則雕像下部長度應為多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些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題設條件,很容易對已知條件和未知求解量進行梳理,并列出轉化公式。如“設雕像下部長度為x,則上部為(2-x)”,帶入題設條件后得出“(2-x)/x=x/2”,對等式進行變換整理后,得出“x2+2x-4=0”。后續的引導式探究問題為“我們學過那些方程,均為何種形式,如何對方程的‘元和‘次進行定義”等。此種教學過程雖然足夠完整,但當學生熟悉了“x2+2x-4=0”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由于對初始的推導流程印象不深,隨著時間的累積,針對方程特征的記憶依然能夠清晰保留,但學習過程中最珍貴的推導環節,很可能“消散于無形”。基于此,教師可以對“雕像”進行調整,將之轉換為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事物,提升其印象。如此一來,當學生針對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問題陷入僵局時,能夠輕易想起推導過程,進而在“探索本源”的過程中,找到解題思路[1]。
(二)充分運用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從靜態具象思維想動態抽象思維的轉化能力
近年來,中考數學卷面中出現了一類新題型——“從動點”求解運動路徑長度問題。一般來說,初中生對于靜態平面幾何的掌握程度較好,但題設出現“運動”、“變化”等字樣時,由于動態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梳理題設條件,進而找出求解最終問題的關鍵項,致使中考及模擬成績不甚理想。出現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長期采用灌輸式的教育,固化了學生思維,一旦缺乏教師的指導,自主探索水平直線下降;加之題設干擾條件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很容易陷入思維誤區。基于此,數學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教學情境,使學生熟悉此類“求動點”運動路徑長度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而在面對相同類型的題目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排除所有干擾項,完成求解目標的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2]。比如例題“在矩形ABCD中,AB(寬)=3,BC(長)=4,P是BC邊上的一個動點,連接AP形成△ABP,沿AP邊將其煩著,得到對稱的△AQP,Q為點B翻折后的對稱點,連接CQ,求CQ的最小值”的實質為“以A為圓心,以AB(或AQ)為半徑形成的圓周中,距離C點最近點的問題”,將此觀念通過情景進行動態演示,能夠整體性地提升教學質量。
結語
孔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強調引導學生真正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基于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創造出特點鮮明的獨特情境,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實現靜態具象思維與動態抽象思維之間的無障礙轉化,既考察學生,又考驗廣大教師。
參考文獻
[1]張金萍.淺析如何巧設情境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20(20):56-57.
[2]張鳳麗.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情境創設[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167-168.
作者簡介:
宋安寧,1989年9月,女,遼寧鐵嶺人,碩士研究生,中教一級,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