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玲
摘 要:近些年來,多元智能理論逐漸在國內的教學中得到關注。這一理論對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提出了新的概念,通過大量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剖析將人類的智力表現得更加清晰化,注重每一種智力能力的發展,尊重個體在某項智力能力方面的不同,肯定各項智力能力的獨立性。在國內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與多元智能理論存在較為一致的思想觀念,因此,如何讓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工作中發揮其真正的價值,教師亟須進行更多的思考與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中學化學;應用探究
中學學習階段所建設的化學學科,是一門引導學生以更客觀科學的方式認識生活的學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于學生自身智力能力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數理結構的建設,更強調學生感知能力、理性認識能力、表達描述能力、創造能力等的發展。基于此,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學科中的應用是有路可循的,也是必然選擇的。
一、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多元智能理論應用的體現
除了傳統意義上,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體現,化學課堂中所能體現出的學生智能表現還有很多[1]。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氧氣的相關內容時。在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過程中,為什么收集氧氣瓶口要向上?為什么魚在水里可以呼吸?生活中氧氣有什么樣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探索能力、自然觀察能力、感知能力有了更多的涉及。
同時學習氧氣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確定一個瓶子內裝的氣體是氧氣。在這個問題的相關學習中,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經過自身的思考,給予可行的措施。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對學生運動智能、創造智能的培養。再回到氧氣的實驗學習環節,學生進入到真實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更體現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肢體支配能力在整個化學課程中的應用。
在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類似于氧氣的學習還有很多,實驗實踐操作能力和生活實際聯系能力在化學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師應在教授過程中多元化注重學生在其他能力中的發展與培養。
二、中學化學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應用的策略探究
(一)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
多媒體技術應用,目前由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在中學化學的應用過程中,更要講究結合課程需求的策略性[2]。如原子結構的學習,教師不可能依賴于自己的畫圖和口述的方式描述原子的世界,盧瑟福的實驗也不可能僅由幾張圖片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巧妙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動畫或者立體模型的學習,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化描述能力。
分組實驗教學應用,中學化學學科的建設離不開實踐操作的教學環節,實驗操作不僅可以帶給學生更詳細、更有參與感的學習課堂,從另一方面來講更有利于教師在實驗操作中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學生自發思考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以一個課堂觀察者的身份,更充分了解學生的多種智能表現,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策略。
(二)多元評價進行激勵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正向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通過作業批改、上課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體現了傳統模式下智能培養的局限性。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將評價從學生回答評價中走出來,做到觀察課堂,進行學生表現評價。
如在授課環節對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進行評價,對學生描述事物的語言能力進行評價,在多媒體內容播放時對學生學習姿態認真與否進行評價,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合作交流行為、動作舉止行為等進行評價,學會觀察課堂中的閃光點,將評價內容根據課堂的需要詳細地描述出來,激勵學困生積極地學習,鼓勵優秀的學生更好地完善。
(三)拓展內容,聯系生活
將實際生活引入學習內容,將學習內容回歸到實際生活,是教學育人的主要目的。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元素的感知能力,更好地理解現實中的事物,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采用科學的方式。如在學習燃燒以后,學生會明白燃燒和氧氣之間的關系,在遇見明火燃燒時可以采取科學的方式及時免除災害。在學習“空氣的成分”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近距離了解到自然與人類密不可分,樹立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生活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吸收知識,小魚吐泡泡正是二氧化碳和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差異等。通過體現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多元化,來提高學生在解決不同事物和事件時的綜合能力,貫徹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
總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是引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一種充分了解學生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教學溝通,根據不同學生的智力能力優勢和自身發展特點,在課堂內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創造出活躍高效的化學課堂。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明白自身育人的職責,個性化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尊重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不同表現方式,培養學生全面多元化的智能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桂蘭.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9(2):82.
[2]楊美麗.淺談多元目標下的初中化學教學[J].今古傳奇(文化評論),2019(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