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芳
摘 要:隨著新課改全面普及,教育主管部門對初中教育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更注重素質教育,要求通過教育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在初中教育過程中,數學屬于基礎課程,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因此,加強初中數學教法改革及創新具有實用價值。闡述了初中數學教法改革及創新的意義,并針對教法如何改革及創新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法改革;創新
新課改不斷深入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目標與新要求,傳統教法已經無法滿足人才培養所需,教法改革及創新迫在眉睫。初中這個階段與小學階段具有明顯差異,更是轉變學生學習方法的新征程,尤其是初中數學更值得相關教師高度重視和實踐。初中數學知識與實際緊密聯系,通過發散思維及探索規律,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總體來看,初中數學并非簡單學習加減乘除運算,還必須學習深層次知識,自然許多學生不太適應。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結合時代所需,跳出應試教育模式,不斷對教法進行改革及創新,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一、初中數學教法改革及創新的意義
自從新課改提出后,初中數學教學大力提倡教法改革及創新,其意義何在呢?筆者結合教學體會,認為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法改革及創新過程中都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首要因素;通過教法改革及創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自然就會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也就會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學習中。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剛剛開始肯定不適應新環境和新知識,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法,學生自然也就無法跟上教師教學節奏,逐漸就會出現聽講不認真、精力不集中等各種行為,甚至有一些學生還會產生厭學情緒。而教法改革及創新,主要就是消除學生厭學情緒,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的主體,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自然就會充滿激情,就會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就會主動開展學習,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二)加強課堂互動
從初中數學課堂現狀來看,學習中還有很多小學階段養成的壞習慣,比如思想容易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動癥等,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學生僅僅充當聽眾,勢必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在初中教法改革及創新時,必定會讓整個課程朝著互動方面發展,教師充當導演和指揮者角色,學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體,這樣就能夠讓學生不斷參與教學,從而集中學習注意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事實上,教法改革及創新就是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從教學改革及創新現狀來看,許多教師采用小組探討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發表個人意見,表達個人的真實想法。而教師掌握學生真實想法中透露的問題,就會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讓學生掌握學習所需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知識。教師不斷為學生提供參與平臺,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討論中掌握數學知識,不斷提高學生成就感與自信心。
二、初中數學教法改革及創新的途徑探討
從前面分析來看,初中數學教法不斷改革及創新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探究能力,讓整個改革及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許多初中數學教師也在不斷改革及創新,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筆者結合教法改革及創新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和建議。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輔助途徑。因此,在初中數學教法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提高教學效率。
在初中數學知識中,許多內容都對學生頭腦思考條理性具有極高的要求,數學知識靈活度高、知識面廣泛,所以數學成績好壞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總成績。為提高初中學生數學成績,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靈活度。要完成這種培養目標,就必須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通過新技術來提高學生理解度,而且創設數學情境能夠更好地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
比如,在開展“三角形內角和”相關知識教學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插圖,先將三角形展示出來,讓學生先猜測角度,進行互動,要求多名學生同時猜測,看看哪一個同學的猜測準確。當然也可以采用分組形式,進行組與組間PK,設置一定獎勵標準。也可以利用APP設置成答題二維碼,讓學生用手機掃描后進行回答,比較各個小組回答準確率。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課堂。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思想靈活度,增強其條理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創新中,可采用信息技術轉變教法,讓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充滿興趣。比如在教學“圓”相關知識時,可采用信息技術增加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在手機上畫兩個圓,比較兩個圓的大小;學生采用的方法比較多,有一些用尺子測量圓的直徑,有一些將兩個圓重疊起來,看看重疊后的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數學成績穩步提高。
(二)創新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事實上,大多數數學知識都在課堂上完成,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教法改革及創新的重點。
1.精心設計情境,引出新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情境直接影響師生的興趣,影響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激情。從教材情況來看,大多數教材中設計的情境質量不高,只屬于一般,還需要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依據實際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只有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才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樂趣,才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開展“扇形統計圖”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扇形有一定了解,可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課前要求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扇形統計圖,完成收集后,再讓學生按照6人一組,對學校各個區域學生數量進行統計,并將具體數量調查登記好。在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將統計的學生數量繪制成扇形統計圖,依據自己喜愛涂上不同顏色。這種教學模式,就能夠讓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有一個直觀了解,然后再收集學校不同區域學生人數,繪制出扇形統計圖。這種方式從學生身邊生活入手,每一個學生對課堂內容都有極大的興趣,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巧設問題,提高教學靈活度
在初中數學教法改革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問題的重要性,通過問題提高靈活度。設置問題時,必須要讓問題具有啟發性。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啟發式提問,能夠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比如,開展“一次函數y=kx+b(k≠0)”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特殊的函數[正比例函數y=kx(k≠0)],教師可以青蛙為例子巧妙設置問題,教師可提問:如果將y=kx+b(k≠0)當成稻田里的小蝌蚪,那么y=kx(k≠0)應該比作什么呢?學生聽后愣住了,但是經過思考后有學生就會回答:青蛙。教師接著追問:為什么呢?經過討論后,有一個學生說:小蝌蚪長有尾巴,而青蛙沒有。因為y=kx+b(k≠0)后面有一個尾巴(常數b),而y=kx(k≠0)沒有。教師對持這種說法的學生給予表揚,表揚學生表述準確、反應敏捷。通過這種激勵,自然課堂氛圍就活躍起來。通過這種案例比較,就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兩種函數間的區別與練習,印象非常深刻。
(三)作業布置多樣化,評價更豐富
在傳統教學中,數學作業主要用來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新課程要求作業具備檢查功能,還要深化與提高,發揮其體驗與發展功能。因此,教法改革與創新時,必須要考慮到作業的作用。作業形式可有探究題、解答題、做一做等多樣化模式。評價時,可采用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及自評等各種模式。教師評改作業時不能只是簡單勾勾叉叉,必須要重視學生解題中體現的思維,盡可能采用鼓勵性評語,不但能夠保護學生自尊心,還可知曉不足。比如,在學習完“旋轉和中心對稱圖形”相關知識時,可要求學生用畫圖紙設計旋轉與中心對稱圖形,再依據愛好涂上顏色,并在班上互相參觀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數學之美。
總而言之,改革及創新屬于第一生產力,更是促進國家發展的動力,初中數學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必須要依據實際情況,結合時代發展所需,對教法不斷進行改革及創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祖剛.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5).
[2]張麗珍.淺議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亞太教育,2015(1).
[3]王妍榕.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觀察,2018(2).
[4]初迎華.新課改視野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