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庫
摘 要:在學生上學的各個階段,數學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但隨著年級的增高,身體各方面的成長,學生邏輯思維的深度、廣度也都有了相應的提升。隨之而來的就是數學課程難度也有所增加,加上數學本身就很枯燥、抽象,不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怎樣讓學生學好數學就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利用生活實際與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感到親近,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課堂出發,重點探究課堂中各個階段生活實際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生活實際;初中數學;有效整合;探究
在初中教學中,由于增加了許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所以學生學起數學來感覺比較吃力,不知道如何運用思維去思考,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好像數學這科與學生的學習格格不入,不容易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生活實際與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去,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可以學會的,以此提高學生的興趣,獲取更好的成績。本文將從課堂的角度出發,重點探究課堂開始、課堂進行中是如何將生活實際與數學相融合,以及數學知識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等方面的整合進行闡述。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以生活中的實例帶入思考
初中數學每堂課的開始都是很重要的,教師在課堂開始時的話語能夠在講解中有很強的代入感,能夠引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思考,而這種思考常常局限于數學的抽象性,沒有一個模型,導致學生思考困難,有很多阻礙。如果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開始時的思考中,學生思考時頭腦中就會有可依托的模型,容易接受和掌握。比如在講正負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自己家的小區樓房為例讓學生思考,在小區樓房坐電梯時,會發現除了向上的樓層外,還有向下的樓層,電梯按鈕顯示-1樓、-2樓;還有就是冬天在報天氣預報時,經常會報出零下的度數。這些生活中經常見的事情,也會讓學生在思考中對正負數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再通過課上的講解就會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一個較快的掌握,對于學習以后的知識也建立了信心,從而提高了數學成績,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課堂教學進行中,以生活的講解貫穿課堂
我們在課上講課時,僅憑課堂上剛開始的問題與生活聯系是不夠的,為了能讓數學知識與學生離得更近,教師需要在這一堂中,將知識與生活聯系,這樣做不但能讓學生在思考中擁有模型,還能在思考中擁有一個好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會對以后教師講解較難題目使用數形結合思想做題時打下堅實的基礎。時常帶著模型去思考,對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都能夠有一個快速的吸收,對拓展學生的思維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我們在講解一次函數時,除了要講清楚什么是一次函數、自變量和因變量之外,還要講清一次函數和幾何的關系,我們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而一次函數所表達的就是一條直線,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教室中各個墻面上的點,舉例講解這一性質,并且通過舉例還可以將垂直軸、軸的直線如何表達告訴學生。在一次函數中,還要說明一次函數和運動之間的聯系,一次函數可以表達速度一定時,時間和路程的關系,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晨跑的過程,周一升國旗時,國旗升到桿頂的過程進行舉例。這樣講解,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可以利用多個角度去思考,讓學生能夠以最優的方式來解答,快速省時,并且一次函數與運動相結合,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也起到一定的啟發。
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知識時,利用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相聯系進行舉例,能夠讓學生快速接觸知識、理解知識,但是要想將知識記憶得更深刻,還需要學生到生活中去發現。我們都知道自己見過的、經歷過的往往是記憶最深刻的。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過生活中去接觸、去發現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知識、運用知識。比如我們在課堂上講解平行線后,學生可以通過教室中的屋頂找到平行線,馬路上十字路口處的人行橫道是平行線,道路兩旁的電線桿也可以看作是平行線。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對平行線的知識和用途就會了解得更加深刻,對學生以后學習幾何知識也提供了保證。再有在生活中去發現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不僅能夠理解知識的作用,還能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如在平行線中,我們是將太陽光看成是平行線的,但是太陽光最終是會在太陽處相交的,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通過這個發現就會拓寬自己對平行線的理解,再通過教師的解答后,學生思維就會得到發展,個人的素養也會跟著提升。
總之,如何更好地將生活實際與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還需要各位教師多實踐、多想辦法,力求讓學生在中考時,數學都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也為他們以后學習高中數學打下更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錦文.淺議初中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J].讀與寫,2017,14(22):119-125.
[2]馬維莉.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意義與實踐及其反思[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9):62.
[3]李維軍.淺談如何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1,7(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