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彪
摘 要: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初中歷史學科的內容極其豐富,尤其是情感教育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從家國情懷素養的內涵出發,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對教育培養路徑進行分析,以期對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有所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實踐;培養路徑
家國情懷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在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下,家國情懷作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家國情懷素養。
一、把握教育目標,滲透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把握家國情懷素養教育的要求,從整體上確定家國情懷教育目標,并將目標進行細化、完善,形成貼近學生發展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目標,讓家國情懷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歷史學習中。例如在“五四運動”相關內容教學設計中,教師將家國情懷滲透到各個維度的目標之中,并要求學生了解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時間、地點、口號、領導者、主力、結果;深刻解讀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深刻認識五四運動是一次以愛國為宗旨的救亡運動,進而感受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革命先輩身上體會家國情懷。
二、整合課程內容,呈現家國情懷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文色彩的學科,其中蘊含的情感價值需要教師運用智慧進行挖掘與呈現。基于此,在家國情懷素養教育中,教師應把握歷史課程內容,找到家國情懷教育的關鍵點,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逐漸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初中歷史課程內容極其豐富,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發作用。初中歷史所體現出來的借鑒和啟發就是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些歷史知識會給后人形成一種啟發,學生會從中看到歷史的真相,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作為借鑒,這也是體現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一個部分。我國自古就有“以史為鑒”的處世態度。初中歷史的教科書中記錄了數千年之前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學生能夠了解和接觸到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體會歷史中所蘊含的智慧,讓學生能夠在生動具體的歷史事實中概括出相應的經驗和教訓。例如,教師可以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切入,通過對不同時期中華文化的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而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
三、優化課堂設計,理解家國情懷
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創設多元化的情境為學生還原歷史,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形成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盛唐氣象”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耳熟能詳的唐詩入手,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誦讀詩歌,從詩歌中感受大唐盛世,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高光時刻”,并在環境熏陶中感受到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愛國主義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靈魂,縱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愛國者,有為民請命的官員,有慷慨赴死的革命者,也有舍生而取義的偉大思想家。愛國主義教育在如今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與重視,通過初中教學和課外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如何從課堂中出發,如何設計家國情懷教育的歷史課堂,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發掘歷史教科書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培養學生養成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再如在講述“抗日戰爭”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松花江上》《保衛黃河》等革命歌曲,理解侵略者的殘酷,感受中華兒女保衛祖國的不屈精神。
四、組織實踐活動,體驗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教育不應該是“紙上談兵”,而是應該融合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之中。家鄉是一個人的來處,每個人都對家鄉的文化歷史、一草一木有著特殊的情感,而從家鄉中汲取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實踐則是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師可以以“愛我家鄉”為主題展開各項活動,組織學生回歸鄉土,了解家鄉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古老傳說、風俗習慣、自然風光等,與當地人密切溝通和交流,感受家鄉在歷史發展中的變遷。在活動中密切聯系學生與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其在新時期的發展中產生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進而從家延伸到國,形成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濃厚的家國情懷能夠凝聚中國人的力量,為中國夢的實現努力奮進。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教育目標,優化課程內容,創新課堂設計,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強化對家與國的深刻認知,形成濃厚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史軍寧.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281.
[2]莊愛平.家國情懷立意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初探:以部編版《新文化運動》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