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立身之本,而輔導員是高校開展立德樹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從關懷倫理的視角出發,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探究高校輔導員,尤其是女性輔導員立德樹人實現路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關懷倫理;輔導員;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傲⒌聵淙恕笔状伪淮_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之后,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均進一步強調了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2020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提到,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
從輔導員隊伍的現狀來看,高校輔導員隊伍長期存在性別結構失衡的矛盾。2007年,北京市開展的一項針對全國高校的調查顯示,全國輔導員隊伍中,女性輔導員占比約為89%。十多年過去了,高校輔導員隊伍性別結構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鑒于此,在高校輔導員現有的性別結構狀況下,充分發揮女性輔導員的優勢,更好完成輔導員立德樹人的使命,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支持。本研究基于女性主義關懷倫理的視角,運用關懷倫理理論分析在當前輔導員隊伍性別結構失衡的情況下,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徑。
一、關懷倫理理論
關懷倫理理論是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建構在女性主義視角上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和相互關懷的一種倫理理論。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羅爾·吉利根、內爾·諾丁斯、薩拉·拉迪克以及瓊·特朗托等人。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在批判繼承柯爾伯格公正倫理學說的基礎上,對女性道德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經驗研究,得出了一條不同的道德發展路線——關懷路線,闡述了一種強調責任、關系、聯系以及情境的關懷倫理學。1982年,她在論著《不同的聲音》中對關懷倫理學進行了闡釋,指出關懷倫理學與公正倫理學是從兩種不同的道德視角出發,在道德發展上的兩種方向。其中,公正倫理學的出發點是平等與公平,而關懷倫理學的出發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戀。在此基礎上,內爾·諾丁斯將關懷倫理學進行系統建構,提出自己的關懷倫理學說,并將其應用到學校道德教育中,形成了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內爾·諾丁斯認為,關懷首先是一種關系行為,關懷的本質在于關懷方和被關懷方的關系。關懷能否被感知到,取決于關懷方對關系的維護以及被關懷方的態度和感受能力。因此,關懷實際上是通過自己的行動,滿足他人需要,并且得到被關懷方回應的一種關系行為。她指出,關懷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種互動關系。同時,她提出了情境道德理論,認為在關懷中需要考慮的是具體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應及體驗,而不是依據普遍性法則做出推理和判斷。此后,薩拉·拉迪克和瓊·特朗托分別從母性思考及社會歷史政治理論角度發展了關懷倫理學說。
概括來講,西方學者對關懷倫理理論主要有三種理解:關懷倫理學是注重關懷、情感而非道德判斷的倫理理論;關懷倫理學是注重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和相互關懷的倫理理論;關懷倫理學是以關注、責任、能力和反應為特征的倫理理論。
二、關懷倫理對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建立在親近、信任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因此,建立持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輔導員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基礎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關懷倫理的理論精神對于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關懷倫理以人的關系為主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高校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從根本上說,從事的是人的工作,關注的是人的關系。這與關懷倫理的觀點是一致的。高校輔導員應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作為關懷方,輔導員首先應當意識到向被關懷方(學生)提供關懷是必要的,應在尊重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前提下,察覺和滿足學生的需要,幫助和照顧學生。對學生的關懷以及給予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可以為輔導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等各項工作打下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
(二)關懷倫理注重關懷、情感,而非道德判斷
人的工作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認知體系及認知水平。因此,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應當以學生個體為基礎,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聯系特定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各方因素,進行選擇和判斷。然而,道德判斷強調公平和平等,處理問題主要從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則出發。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融于各類基礎工作中,如學生家庭困難認定、黨班團建設等,因此輔導員要善于從情境出發,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通過關心關懷,將思想政治工作內化到日?;A工作中,進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關懷的實踐教育
根據關懷倫理理論的闡述,關懷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關心、照顧、給予關懷和接受關懷。關懷關系只有構成“A關懷B,B認可并接受A關懷B”的邏輯,關懷關系才得以成立。對于高校輔導員和學生而言,二者分別可以被視為關懷方和被關懷方,教師給予學生關心、照顧。而完整的關懷關系,也需要被關懷方(學生)對關懷方(教師)認可和接受。因此,在師生的關懷關系中,只有學生給教師相應的反饋和回應,才能給教師延續關懷關系的動力。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生學會關懷、認可教師的關心和照顧顯得尤為重要。內爾·諾丁斯提出,關懷的道德教育有四種方法,其中之一是榜樣,就是教師通過行為即以身作則向學生演示如何關心。因此,教師通過對關懷行為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關懷情感,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扎根祖國大地,報效人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關懷倫理與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什么?就高校而言,立德樹人,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镀胀ǜ叩葘W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同樣提到,高校輔導員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如前所述,切實做好立德樹人的工作,基礎是建立持續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在立德樹人工作中,做切實關心、關愛學生的輔導員,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現實意義。
(一)陪伴學生、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日常點滴中做好思想引領、價值引領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包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內容。這九項職責基本涵蓋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業,從課內到課外,從理論學習到社會實踐,從線下到網絡的方方面面。輔導員的職責滲透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集體活動、社會實踐實習中??梢哉f,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在學校中最親密的老師。輔導員的特殊“位置”,使其能夠比其他教師更貼近學生,更有利于通過察覺學生、關心學生、照顧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感染學生、感召學生,并形成對學生的思想影響和價值引領。
(二)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培養學生的關懷意識、感恩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強調:面對美好歲月,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輔導員陪伴學生、關愛學生,目的是與學生建立持續而穩定的關懷關系,從而為高校輔導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輔導員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通過對學生的關心,向學生演示如何關心他人;通過與學生談心談話,向學生表示善意、分享有關信息,并鼓勵學生發問,營造良好的傾訴和傾聽、分享和回應氛圍;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學生管理、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勞動教育、體育鍛煉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關懷與被關懷。最后,引導學生認可輔導員的關心和關懷,并對輔導員的關心關懷給予積極反饋,從而培養學生的關懷意識和感恩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我、對他人、對黨、對國家、對自然的關懷和感恩,進而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責任擔當及家國情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是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認為,女性的自我是建立在關系和聯系的基礎之上的,女性因其獨特的道德體驗,使得她們相對于男性而言,更傾向于關注與他人、與外界的關系和聯系。這為女性做好“人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天然的優勢。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充分認識并有意識強化女性輔導員在育人工作中的特有優勢,有助于女性占比較大的高校輔導員隊伍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的主體作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為有效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朱江.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內涵與任務論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鄭斌,張瑤瑤.論輔導員立德樹人的主體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3).
[4]何藝,檀傳寶.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與關懷教育思想[J].倫理學研究,2004(1).
[5]馬凌鋒.關懷倫理視野下高校輔導員工作路徑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6]徐蕾.從關懷倫理的視角看高校女性輔導員的職業成長[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7]肖慧.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評論,2017(7).
[8]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7-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