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鳳
摘 要 構建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有利途徑。基于此,探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及現狀,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可行性對策,分析農業社會化服務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關鍵詞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經濟增長;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70
現階段,我國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占比較高,農村人口較多,農業經濟增長不均衡。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是黨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三農”問題,黨中央下發了一系列文件進行工作指導,鼓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能,提升農村生活品質,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1 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
農業社會化服務指的是與農業相關的各種社會經濟組織為了滿足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以及農村建設需要,為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的各種服務。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統籌各種社會經濟組織,改善傳統農戶之間相互獨立且回報與投入不成正比的農業生產弊端,將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社會經濟組織與農戶相互協作、各司其職的社會化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轉型,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兩層含義:1)強調各部門統籌協作為農業提供服務,不以單一部門作為服務的主體;2)組織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統一的協作體系,體系中各環節運行高效,共同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1]。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銳減。另外,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多采用粗放型生產方式,土地長期受到農藥、化肥的污染,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可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積日漸減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多以小農戶為單位,分散生產、效益不高。要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改善經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分散的小農戶整合起來,改善落后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規模化,促進農村經濟轉型。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黨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這一偉大戰略,就需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生產經營產業鏈,促進農業生產效益提升。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改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為農民提供新型耕作方式,優化城鄉人口配置,使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村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此外,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能夠使農業生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促使農民獲得更多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2 現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供求不匹配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運行過程中,組織體系與服務對象之間往往存在信息差,會導致社會化服務為服務對象提供的服務與服務對象主體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進而使得服務達不到預期效果。隨著社會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生產的方式隨之發生變化,社會服務主體應認識到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為服務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2]。如某一地區的農業生產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轉變了生產經營方式,服務主體應及時認識到這一轉變,并為此調整服務類型,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
雖然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我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服務體系仍不健全,服務能力不足。市場化的社會服務公司、大型企業等服務主體發展不夠成熟,難以滿足多樣化的生產需求,服務質量達不到農業生產預期,難以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有力保障。
2.3 現代化程度不足
當前,農村青壯年多選擇進城務工,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固守傳統耕作模式、自身知識水平有限等問題的影響,無法很快接受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轉變,對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的服務缺乏信任,存在排斥心理,擔心影響自身利益。農業生產者缺乏專業的現代化農業經營能力,而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也經驗不足,能力有限,缺乏專業化人才,使得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代化程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
3 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策略
3.1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多樣化服務主體
要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政府的支持與倡導是最為關鍵的因素。1)為保障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良好的發展空間,政府應完善社會化服務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與對象提供法律保障。2)政府應充分發揮出領導帶頭作用,加大對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相關產業,幫助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解決融資問題,吸引更多的資本,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3]。
針對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不匹配的情況,政府應拓展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多樣化服務組織,例如,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等,促進服務主體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多樣化的服務主體能夠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優勢,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從專業農業生產知識培訓、生產設備、現代化服務、金融貸款、經營等各方面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服務,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3.2 完善服務體系,培育專業服務人才
為了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統一,政府應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規范化、高效化運行。只有做到標準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才能可持續發展。完善服務體系,應從服務的內容、價格、質量上建立完善的服務制度,形成與服務對象相匹配、滿足服務對象預期的服務標準,促使社會化服務主體按照制度標準對服務對象進行科學、全面服務。與此同時,應注意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監管,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健康發展,保證其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提高社會服務質量。
規范化的市場環境是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服務主體的服務水平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者對于農業社會化轉變的接受程度。促進市場標準化、行業監管制度化,能夠發揮市場優勢,促進社會化服務主體之間良性競爭,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服務主體應結合自身優勢,在各自領域內適應從事不同類型、生產規模不同的服務對象。服務主體之間加強競爭與合作,可延伸農業產業鏈。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小農戶提供代種代收、土地托管等各種專業化服務,不僅能減少農村勞動力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能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3 創新服務方式,促進信息化建設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服務方式應該與時俱進,大力提倡創新服務。以山東省的托管式生產服務為例,在進行農業社會化服務時,服務主體負責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改善了傳統小農戶分散生產的弊端,優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配置,使農村勞動力更放心地投入到城市化建設中,優化了農民的收入結構。服務主體之間應加強聯合,整合農業社會化服務配置,圍繞農業生產經營產業鏈,實現服務主體之間及服務主體與農戶之間的多種方式聯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提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社會各個領域均在推行信息化建設。加強互聯網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創新,轉變社會化服務模式,能夠使農業社會化服務向信息化方向轉變[4]。
1)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建智能化服務中心,發揮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采集多樣化農業生產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將整合的數據進行科學化分析,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共享性,將信息提供給各部門。相關部門根據掌握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有針對性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服務對象可對此進行評價及反饋,對服務提出確切的需求建議,促使社會化服務能夠得到真實的反饋信息,從而優化服務質量,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2)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問題不可避免。在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中,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易受自然災害、市場的影響,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如抵押、擔保等,農民以個人名義申請資金貸款受到一定限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建設,發揮互聯網信息的超高實效性,銀行、保險等部門可結合智能化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協調主管部門,使農業生產者通過網絡進行資金申請,拓展融資渠道,緩解生產壓力。
3)實現農業社會服務信息化,有利于農業研究所、農業研究院、農業生產合作社等機構的專業農業研究人員在線上對農業生產者提供專業化技術支持;可通過網絡平臺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最新的信息、技術指導,讓農業生產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先進、科學的農業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4)信息化建設可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空間。通過網絡,農業生產者可選購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獲得更加環保、優質的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必需資源。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應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的特點,加強社會化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一體化網絡服務平臺,促使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加強溝通交流,了解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為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經營方式,促進生產經營產業鏈升級,提高農資產品轉化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應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服務方式,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建設,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更加全面、科學,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劉鵬娟.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32):23-24.
[2] 廖文梅,袁若蘭,王璐,等.社會化服務、農地確權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06):978-987.
[3] 盧華,胡浩,耿獻輝.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技術效率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06):69-77.
[4] 韓俊.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 推進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20(21):4-8.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