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連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吟誦過程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語言的優美,領悟詩文大意。古詩的吟誦,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情感美、語言美,還能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吟誦教學如何開展?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核心素養? 吟誦
一、初識吟誦,讀通古詩
吟誦,指的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所謂的吟誦就是指有曲調、有節奏的抑揚頓挫的讀或者沒曲調、有節奏的抑揚頓挫的讀。要讓學生通過吟誦讀通古詩,那么教會學生平仄規律顯然很重要。
(1)咬準字音,讀通古詩。不管哪個年段,無論學習何種體裁的文章,第一緊要的是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比如《山行》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古代讀“xiá”,但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無“xiá”的讀法,應讀“xié”。
(2)平(—)長仄( )短;入聲急促。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要區別平仄,就要懂得四聲。在現代漢語中,這四種聲調分別指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現代漢語的四個聲調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平聲指聲調中的第一聲、第二聲,而仄聲指的是聲調中的第三聲、第四聲。入聲為仄聲中的仄聲。在古詩詞的吟誦中,平聲字讀得慢而長,仄聲字讀得快而短。仄聲字讀得更為急促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掌握平仄。比如說出學生的姓名、班級、學校名稱,伴隨手勢,師生一起吟誦,反復吟誦幾遍,吟出平長仄短來。老師在黑板上用符號標出平聲、仄聲和入聲,接下來學生也在課本上用符號標出每個字的平聲、仄聲和入聲,然后再伴隨手勢吟誦古詩,這樣學生就能扎實地掌握吟誦時的平長仄短、入聲急促。
(3)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在古詩中,同為平聲字,為什么有平聲字的音拖得長,而有些平聲字的音拖得短呢?這關鍵要看平聲字在詩中的位置。平聲字如果出現在古詩中的第一、第三、第五個字的位置就不用拖長音,如果平聲字出現在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就要拖長音。如我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片段: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學生根據平聲、仄聲、入聲符號的提示,很快就能讀出長短緩急。
師:晴和方都是平聲,為什么方的橫線長?
生:因為方念起來比晴長。
師:為什么方要念得更長?因為方是第六個字!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如果平聲字是二、第四、第六個字則音拖得更長些。
生(讀):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遍又一遍。同時要求學生手跟著動。
師:空和蒙都是平聲字,為什么蒙念得更長?
生:因為蒙是第四個字。
師:一三五不管,
生:二四六分明。
學生應聲附和。接著反復吟誦,聲音起伏綿長,如此這般,學生能夠明白何為吟誦,也能讀通古詩,而且興致大發。
二、熟讀成誦,理解詩意
熟讀三百首唐詩,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吟誦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古詩教學的目標是陶冶性情和培養想象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同樣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理解詩意。傳統的語文課堂注重逐字逐句地翻譯,從而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我認為這樣逐字逐句地分析法如同把一幅優美的畫卷分割開來,這幅畫卷完全失去了美感。古詩詞教學,應當讓學生在吟誦中展開想象,讓詩中的景色在腦海當中展現出來。
《贈劉景文》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象。教學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吟誦全詩,想象秋景。首先要求學生先找出古詩中的景物:凋謝的荷花、迎霜的菊花、黃色的橙子、綠色的橘子,接著移步換景,把這四個景物連成一幅流動的畫面。想象此刻就在秋游,看到的荷花、菊花以及果園里的橘子橙子等水果呈現出了秋天豐收的景象。最后教師深情吟誦: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把學生帶入畫面,這樣通過“想象詩中景”從而達到了理解詩中意的目的。
“讓學生背誦,這樣他們就能看到它是一種享受,一遍又一遍地用不同的語調讀它,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親切。自然達到熟練的境界。”葉圣陶先生如是說。一遍又一遍地帶領學生吟誦,學生在吟誦中慢慢地想象詩中的畫面,在吟誦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山色空蒙雨亦奇”時,一邊吟誦一邊引導學生想象下著蒙蒙細雨時,湖邊、山上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教師通過吟誦時聲音的綿長、婉轉讓學生感受山中迷霧朦朧、云煙繚繞的夢幻景色。
三、反復吟誦,感悟詩情
(1)借助肢體語言。為了學習吟誦,我觀看了薛瑞萍老師有關吟誦講座的視頻,薛瑞萍老師在教老師們怎么吟誦古詩的時候,只是配上簡單的動作,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就淋漓至盡地表達出來了。整個會場的老師邊吟誦邊打手勢,讓人感受到古詩詞的吟誦另有一番趣味。這也正如崔永元所說的:學習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讓孩子們收獲快樂和良好的氣氛,這才是他們更需要的。試想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他(她)們怎能不熱愛古詩呢?
于是我教學《飲湖上初請后雨》時,也讓學生舉起他們的小手,一邊吟誦一邊打手勢,一開始不會打手勢的學生模仿老師一起打手勢,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整個課堂感覺都活起來了。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感受西湖的美,這種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容易獲得快樂與成就感。
(2)借助音樂。葉嘉瑩說,背誦是為了使自己的靈魂和詩人的心靈在他的作品中通過聲音達到更深入、更親密的交流和歸納。為了讓學生與詩人達到心靈交流的程度,那就要讓學生體驗詩中情感。而情感的體驗需要創造一定的情景。音樂則是最為有效的激發情感的催化劑。同時也可以把古詩詞吟唱出來。所謂的吟就是有曲調、有節奏地讀,這個時候把音拖長來就像唱詩了。這種教學的方式也深受學生的喜歡。
我教《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時候,在學生理解詩意,學會吟誦的基礎上再次吟誦時,讓學生起立,加上手勢,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箏曲,這時整首詩美的意境學生就吟誦出來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音樂的聲音不可過大,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音樂吸引了。那我們在吟誦古詩時,如何選擇合適的配樂呢?是古箏、古琴、琵琶,還是箜篌、二胡、木琴、葫蘆絲?不同的樂器應該用適當的詩歌來吟唱。這里可以請教本校的音樂老師。
四、形式多樣,擴寬視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繼承并發展古詩詞文化。吟誦大量的古詩詞,有助于小學生品味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積淀文化底蘊。
(1)班級吟誦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其中小學階段要求背誦75篇,并在附錄中列出了這75篇優秀詩文篇目。因此,我以這75篇優秀詩文為班級吟誦會的內容,要求學生每天早上一進入教室就拿起古詩文進行吟誦,每周吟誦兩篇,每個月舉行一次班級吟誦會。
學生們在婉轉起伏、悠揚悅耳的吟誦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學校生活。在與古詩詞的對話中感受到古詩詞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魅力。學生的內心變得豐盈了,視野變得開闊了,文化底蘊也得到了提升。
(2)吟誦同主題詩句。現行統編教材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都是同一主題,這為我們教師教學時進行資源整合、主題凝聚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三首古詩都是以“秋天的景色”為主題。在教學這三首古詩時,讓學生去思考:《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這三首古詩寫的都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讓學生體會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學生在思考中、在吟誦中感受同樣是表達“秋天的景色”的詩句,既加深了對秋天美麗景色的感悟,也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要求學生搜集并積累關于“春天”、“夏天”、“冬天”的古詩,在班上進行吟誦分享。吟誦同樣主題的詩句,這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吟誦空間,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吟誦的興趣。
吟誦,能把古詩詞的韻律美找回來,讓古詩詞走進學生的心里,因此,古詩詞教學應從吟誦開始,讀通古詩,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古詩詞的吟誦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小學生這里得到傳承,讓學生的精神得到滋養,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生得到生長。
參考文獻:
[1]徐純音.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研究[學位論文]碩士.2015
[2]薛瑞萍.《薛瑞萍母語課堂》講座-兒童誦讀吟誦和白色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