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是目前不同層次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所共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根據雨課堂的特征及混合式教學法的設計原則與步驟,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的特點,設計了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并將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以改善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思想,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改革
一、改革的理論依據或現實問題
雨課堂是PPT插件和微信公眾號,使師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所有環節都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教學能量。《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理、工、農、經、管等各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在大學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在這門課程的授課中,主要采取教師向學生面對面講授基礎知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選用的教材沒有對應的線上資源;(2)傳統教育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以面對面的講授為主,側重于灌輸式的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沒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削弱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過程,壓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效率較差;(3)學生的想法不能及時的反饋給老師,課堂的學習成效不能很好的得到數據回饋,很難監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很難大范圍的提高教學效率;(4)在教學內容上,傳統教學著重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指導作用,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教學要求也是統一的,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領域深鉆,以至于學生在課程中感到枯燥、抽象、難學,學習積極性不高;(5)在考核評價上,傳統教學強調對知識點掌握和計算能力的熟練程度,強調答題的規范性和標準答案的權威性,制約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以至于學生以背備考。
二、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
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發布微課、慕課給學生提前預習,并通過雨課堂后臺數據了解學生觀看的時間等數據,讓學生打下深厚的數學基礎。課堂上教師只需解惑和討論其重要應用問題等即可。
(二)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顧名思義,是把“課堂上教師講授,課后學生做題”的傳統教學模式翻轉過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完成基本概念的學習。而課堂就成了重難點知識交流、討論的場所。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者變為了協助者,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索。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說是真正的“有教無類”。另外也也可以鼓勵學生組成學習興趣小組、申請各類別創新課題項目來協作研究、共同攻關。如此,不僅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進抽象概念的理解,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實踐能力,同時滿足學生專業應用和專業發展的需要,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但是翻轉課堂如果把握不好會耗時較長,所以各個班級的學習進度教師要把控好,所以要制作出包含課前的線上預習內容,課中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內容及課時量,課后強化學習的教學內容等的進度表。
(三)開發基于雨課堂的概率統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1.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如下圖,安裝完“雨課堂”(電腦端)后其就是PPT中的一個內置插件。
通過微信(手機端)公共號添加雨課堂,創建授課班級和授課課程;學生通過班級邀請碼(課堂暗號、課堂二維碼)加入創建好的班級;打開PPT文檔(電腦端),點擊上圖左端的“微信掃一掃”登錄雨課堂,點擊上圖“插入慕課視頻”,在對應的頁面上輸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選擇具體上課章節,再點擊“插入視頻”按鈕,把對應的視頻鏈接放在第一張PPT,最后將準備好的添加有慕課視頻(網絡視頻)、音頻、測試習題等的PPT通過上圖“上傳手機課件”按鈕,把PPT上傳到雨課堂課件庫;在雨課堂(手機端)的課件庫中打開具體的PPT,每張PPT教師可以添加語音講解,再把預習PPT發布給所需班級;學生先關注微信公眾號“雨課堂”(手機端),然后進入班級就能看到教師發布的內容,從而可以開始預習了。
在預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向學生推送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其對概念的來龍去脈有個具象。比如在學習8.1假設檢驗概述時,可以先推送一個問題:設一魚塘中養有草魚和羅非魚共1000條,小莉說這里有990條草魚,小紅從魚塘中任意打撈一條,發現是羅非魚,問小莉的說法是否正確?通過這個引例,學生一般會認為小莉說的不對,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會有疑惑,覺得既然魚塘里面有羅非魚,不管是幾條都有可能被打撈。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進入課堂,就可以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小概率事件的概念及其應用。
通過雨課堂的預習反饋功能,教師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預習觀看PPT的總頁數、觀看了哪些頁、完成時間是多少,哪些頁數不懂等,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及時的對學生進行監管和督促,對于不認真預習的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等進行督促。對于疑難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釘釘等進行在線咨詢,也可把問題帶到課堂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注重課中講授
課堂上,學生進入雨課堂后可簽到,對沒有及時簽到的同學可以發出提醒簽到信息,以確保學生都能按時上課。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雨課堂(手機端)觀看教師播放的PPT,對某張PPT的內容有疑惑時可以點擊此張PPT,選擇“不懂”按鍵。也可以通過匿名彈幕互動提出自己疑問,對大部分學生反映不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際情況調整講授節奏。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事先在PPT中設置一些題目并附上答案,在授課過程中,借助雨課堂的發布題目功能把題目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限制的時間內完成答題并提交,答題時間一到教師可以點擊作答情況,大家就可以看到作答的具體情況(包括答對人數等)。教師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作答情況,及時調整授課節奏。教師用白板功能書寫的練習題的詳細解題過程,也會自動生成為具體的PPT成為演示文檔的一部分。
比如,為了講清楚乘法公式的本質,可以設置題目:一批電風扇,共200臺,其中20臺是次品,不放回抽取4臺,每次只抽一臺,(1)求第1次才抽到合格品的概率是多少?(2)求第2次才抽到合格品的概率是多少?(3)求第3次才抽到合格品的概率是多少?教師發布題目后,學生把解題過程拍照上傳提交,教師在課堂上可抽取幾份有代表性的答案在PPT上展示。通過這個題目讓學生明白“第1次才抽到合格品”的實質就是古典概型,“第2次才抽到合格品”的實質是第1次抽到次品且第2次抽到合格品,“第3次才抽到合格品”的實質是第1次抽到次品且第2次抽到次品且第3次抽到合格品。
3.關注課后追蹤
教師授課結束后,一份課堂小結(包括簽到人數、曠課人數及名單,參加課堂討論學生名單,課堂練習答題百分比每個學生對每個練習題的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優差的學生名單等)會由雨課堂生成并推送到教師端。教師據此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合理地選擇課后習題和復習資料,然后分層次推送相關學習建議和學習資料給學生。以便學生能有針對性地及時復習和鞏固。課后,學生也可以和教師及時對有疑問的知識點和難點進行線上探討,以此促進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完事件的獨立性后可以推送題目:下面是一位男士所列的他的女友應該滿足的條件:
假定這些條件彼此相互獨立,任選一名女性,求她符合該男士條件的概率?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認識到如果要全部滿足這些條件,假定每天新認識兩位女性,他平均需要等待1753年時間才能再遇到符合條件的女性。古話“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并非沒有道理。
(四)改革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考核評價體系
評價機制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部分,有反饋分析學習情況、深化鞏固學習效果的作用。根據尹俊華[1]、郭冠平[2]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評價機制應是多元且不重復的,核心要義離不開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和成就感的取得。鑒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主導者到協助者”“被動到主動”,對“翻轉課堂”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時,應以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來評價,課前學生的投入程度,如課前預習PPT和觀看微課程的次數和時間,課中參與課堂互動的次數及互動的積極性和實際答題的能力,課后提交報告的速度和質量等為主,簡單的答題正確率只能作為輔助來進行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獲得成就感,如此才不違背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尹俊華,莊榕霞,戴正南.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1-112
[2]郭冠平,張小寧.生態視域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型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5):42-46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一般教改項目:“混合教學”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應用(項目編號Y2020JGB22);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線性代數》實踐性教學改革與探索”(項目編號:2020JGB445)
作者簡介:劉響林(1987— ),女,漢族,湖南邵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群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