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丹陽市第九中學根據地處練湖之濱的區位特點,基于練湖這一歷史名湖發掘水的教育意蘊,以培養向善的道德情懷、敏慧的思維特質、強健的身體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勞動素養為課程目標,構建“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包含善德養格心育課程、善思敏學增智課程、善健強體特色課程、善美怡情藝術課程和善勞樂創實踐課程)。這一課程體系立足于德智體美勞教育,促使學校將“培養德智雙全、學創俱能、身心兩健、有體藝特長、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關鍵詞】校本課程;課程建設;從善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19-04
【作者簡介】葉應松,江蘇省丹陽市第九中學(江蘇鎮江,212300)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丹陽市第九中學(以下簡稱“丹陽九中”)是一所學制三年的全日制公辦初中學校。學校坐落于江蘇省鎮江市丹陽西郊,亭立練湖之濱,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鄉自然饋贈和文化資源。自2010年底辦學以來,學校一直秉持“上善若水”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進程中,學校從辦學積淀中不斷挖掘、提煉,推進“從善文化”校本課程建設,構建學校“從善文化”校園內核,開啟學校校本課程體系構建新探索。
一、課程研判:挖掘從善教育意蘊,構建從善課程體系
1.以善為本:“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思考。
鎮江的練湖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練湖之水不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是一種文化庫存,從中可獲得至高至深的生命智慧。水之德——道家倡導“上善若水”,佛家堅守“善心如水”;水之智——《論語》言“智者樂水”;水之體——謝靈運《游名山志》言“山水,性分之所適”;水之美——陶望齡《春雪》言“湖水如妝景如畫”;水之勞——王維《山居秋暝》言“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由此可見,中華傳統的水鄉文化蘊含著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追求,與當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契合。
基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丹陽九中把建設“從善文化”作為提升辦學品位的發展方向,從練湖文化的特質,到古訓“上善若水”的文化秉性,逐步凝煉出學校“以善為本,厚德載物;從善如流,幸福此生”的教育哲學。
“從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質內涵和核心價值,是善良之本、道德之根、美德之源。學校教育中的“從善”,要依從善道,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教育學生善學善行,善善相得,從善如流,共同成長。
2.以善為魂:“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體系建構。
校本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浸潤與表達,課程作為學校育人的載體,應當與學校文化相呼應,充分體現學校的文化內涵,在學校文化中汲取營養。丹陽九中汲取“從善文化”的教育意蘊,結合校情,以“從善”為價值引領和課程目標,基于課程任務精心設置五大類課程,架構“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一是善德養格心育課程;二是善思敏學增智課程;三是善健強體特色課程;四是善美怡情藝術課程;五是善勞樂創實踐課程。“五善”校本課程融合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既自成一脈又相互關聯,旨在讓善充盈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將學生培養成善于學習、心地善良,具有善學、善思、善取、善為、善創等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
二、課程目標:正確把握課程內涵,科學確立課程目標
校本課程,是以具體的校情和學情為出發點,由學校自主開發的特色課程。學校圍繞“從善文化”課程的內涵意蘊,形成“五善”校本課程目標。
1.向善的道德情懷。
德育使人回歸本真,在建構人的意義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丹陽九中“從善文化”課程把德育放在首位,通過課程來引導學生踐行“存善念、行善舉”“善小而為,善行一生”的教育理念,把從善、向善、揚善的行為價值觀落實到學校課程體系中。
2.敏慧的思維特質。
智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智慧,而善學是智力發展的源泉,善于學習,即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勤于反思,并從中獲取知識的增長、精神的愉悅、情感的滿足和情商的發展,從而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人。
3.強健的身體素質。
體育是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也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學業壓力,避免出現身體和精神上的異常。因此,體育課程的開發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精神情感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
4.高尚的審美情趣。
美育的價值在于使人的生命充滿朝氣與活力,并由此獲得自由,這是人生幸福之所在。因此,學校重視藝術課程的開設,借助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專業師資力量,設置藝術課程,培藝術之趣,掌藝術之能,賞藝術之美,讓學生悟得自然之趣,擅于欣賞美、品味美,進而創造美。
5.良好的勞動素養。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的新命題,具有以培養兒童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以兒童的完整生活為范域、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的特征。基于勞動教育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學校立足于練湖這片水域,開設勞動實踐課程,傳承和發揚練湖文化中的勞動創新精神。
三、課程規劃:著眼學生全面發展,科學規劃課程開設
“五善”校本課程,緊扣“從善文化”這一核心,整合了學科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內容,構成了“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融合德智體美勞“五育”。學校依據培養目標與資源優勢,每類設有重點特色課程,科學安排學段課時,創新課程內容與形式,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1.善德養格心育課程。
學校的善德養格心育課程下具體開設了微善養習、知行研學和心靈成長三門課。微善養習課以政教處、團委、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為主要教學力量,借助“微善志愿者行動”、班會課等平臺,對學生進行道德修養、文明禮儀、言行規范和社會公德等教育,從細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培養德性,讓學生明辨是非。知行研學課帶領學生走入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等教育基地,參加實踐體驗活動,學生在體驗紅色教育的同時,見證家鄉和祖國的飛速發展,生發愛國情、報國志。心靈成長課以“樂遙遙心理社團”、學校心理輔導室為平臺,以“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交往”為目標,課程內容涉及學習、交往、人格輔導、情緒訓練、意志力培養、耐挫力培養和青春期輔導等方面。
2.善思敏學增智課程。
學校的善思敏學增智課程下具體開設了數學思維、練影文學和英語會話三門課。數學思維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維強化訓練,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習得學習方法,掌握知識技能,使知識得以內化,使思維得到發展,實現學習上的提速增效。練影文學課依托練影文學社團的活動基礎和師資力量,開展系列作文主題活動,訓練學生聽、說、讀的能力,為寫好作文打下基礎。英語會話課結合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日常生活用語,精選學生喜愛的對話及句型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話題模仿、小組合作訓練和自主表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善健強體特色課程。
學校的善健強體特色課程下具體開設了傳統武術、校園足球和花色球操三門課。丹陽九中擁有標準的武術館和足球場,是鎮江市武術文化建設特色學校、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曾11次榮獲江蘇省中學生武術錦標賽團體一等獎,多次進入省市校園足球比賽前3名,校啦啦操隊曾獲得鎮江市相關賽事一等獎,因此,校本化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和資源基礎。為了進一步打造學校特色教育,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傳統武術和校園足球兩門課已列入七年級學科課程,學校專門編寫相關校本教材并指定專業教師授課,希望通過教學和專項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體能和技能。花色球操由傳統啦啦操創新而來,融健美操與舞蹈于一體,注重激情、活力和團隊精神,每周以社團活動課程的形式開設。學校通過體育特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
4.善美怡情藝術課程。
學校的善美怡情藝術課程下具體開設了書法藝術、水彩藝術、合唱藝術三門課。書法藝術課加強課堂內書法的練習,利用中午的30分鐘時間開展“翰墨飄香”練字活動,以美怡情。水彩藝術課通過對水彩作品的賞析,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通過對技法的研究和作品創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合唱藝術課由課內拓展至課外,授課內容由歌曲拓展至音樂劇表演,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水平。未來,隨著師資配備到位,學校還將開設舞蹈、樂器等課程。
5.善勞樂創實踐課程。
學校的善勞樂創實踐課程下具體開設了勞動技術、花卉文化和科技創客三門課。學校立足勞動技術課,通過勞動技術教育,引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生產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結合省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和校綠色教室評比的傳統,學校開設花卉文化課,主要由生物學科教師或家長代表教授學生花卉養護知識與技巧,讓學生了解“簡單盆栽到造型盆景”“傳統土壤栽培到無土栽培”等花卉園藝,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進一步完善科技特色教育,學校開設科技創客課,通過開展科技興趣小組、研究性學習、機器人創客社團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助力學生科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四、課程管理:完善課程管理策略,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1.發揮校長的主導作用,實行課程科學管理。
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直接影響校本課程能否順利進行。為確保“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丹陽九中組建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和校本課程研發小組。在校長的引領和指導下,學校基于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教學資源,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安排、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精準研判,科學制訂“五善”校本課程開發規劃,完善課程管理,精確課程開設目標,合理安排課程時間,優化教學方法,修訂課程內容。同時,學校邀請南京師范大學的課程專家對“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進行指導,確保“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的全面落實。
2.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提升課程實施質量。
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尊重教師的個性,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力爭每一位教師都能人盡其才。例如,校本課程研發小組領導下的“五善”校本課程備課組,通過集體備課,分工協作,編寫《傳統武術》《數學思維》《心靈成長》《花卉文化》《水彩藝術》等校本教材,制訂校本課程計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同時,學校與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建立合作關系,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同時通過邀請市教師發展中心的教研員深度參與和指導課程建設,助力課程實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大限度地提升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3.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課程多元評價。
學校從“校本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體系化、校本課程特色化”三個維度對“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進行多元評價,通過對“五善”校本課程開設的評價來促進課程體系不斷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要包括課程方案評價、實施過程評價和學業成就評價。課程方案評價重在評價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實施過程評價對教師來說,主要評價其課程實施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課程設計;對學生來說,主要評價其是否喜歡該課程,學習有哪些收獲。學業成就評價主要采取考試、測驗的方式,輔之作品展示、現場表演和實物制作等方式,注重過程評價與差異評價,盡可能使每位學生獲取符合自己能力的進步,真正體現校本課程的價值。
丹陽九中深刻理解“德為做人之本,智為成事之要,體為生命之基,美為精神之求,勞為成功之途”的要義,充分發揮學校文化的引領作用,用學校文化來統領課程文化,構建“從善文化”校本課程體系,圍繞培養五育人才目標,開設“五善”校本課程,展現學校教育個性,提升學校文化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課程文化真正引領學校特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