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峰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來自于人民群眾日常實踐中,需要在實踐中繼續傳承與發揚。若想樹立文化自信,則要動員更多群眾以傳統文化為榮,自覺接受、發揚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鑒于此,本文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進一步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間的關系,并指出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傳承群眾文化的相關實踐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關系;發展;策略
如今,在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堅持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群眾文化朝向良心方向發展。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這一方面,群眾意識及傳承能力等并沒有形成厚重土壤,群眾文化內容單調,群眾參與度不高,未曾與時俱進。若想切實發動群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有必要將群眾文化納入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野中,打牢群眾基礎,提高群眾文化傳承效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群眾文化沃土中傳承
自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少不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比如,傳統的婚喪嫁娶、節假日以及廟會等,和家家戶戶都有一定關系,這些均屬于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的,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及生命力、凝聚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得到群眾文化的支持,在群眾文化中了解事物發展規律,在實踐中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群眾文化建設品質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需要持續為其注入生命力,這對建設群眾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最近幾年,我國大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及發展時存在著較多差強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個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的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民眾實踐的主要捷徑,在特定時期內有有效引導群眾生活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多民眾的熱情擁護,也正是眾多民眾的熱情,支持著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以“春節”為例,歷經世代先輩及后輩的傳承,令民眾內心深處借著節日契機產生了濃厚的故鄉眷戀之情,令民族文化的意義繼續保持及發揚。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群眾文化發展時的困境
首先,群眾文化推廣內容單調。在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文化內容發生了一定改變。然而,目前的群眾文化推廣現狀仍不容樂觀,整體推廣內容與形式非常傳統,未曾跟隨時代腳步[1]。其次,群眾接受程度不高。由于不同個體審美標準不同,若舉行統一性的群眾文化推廣活動,在內容及形式等方面均難以滿足各層級群眾需求,進而導致不同的人針對群眾文化推廣活動的接受效果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同時,因群眾文化推廣內容及手段相對單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嚴重忽略群眾的現有需求,極有可能在推廣群眾文化時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嚴重影響群眾喜好。此外,思想觀念滯后在新時期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促使社會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然而,在推廣群眾文化時,部分工作人員仍存在思想觀念滯后的現象,普遍采取傳統方式推廣群眾文化,難以滿足當代社會對群眾文化的發展需求,導致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備受制約,活動吸引力難以提升上來。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群眾文化發展的高效策略
(一)增強傳承意識,保護傳統文化
若想有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的群眾文化,則要注重挖掘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群眾文化建設范圍基礎。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然而,近些年一些傳統節日及文化因時間而逐步消逝,影響了廣大群眾傳承群眾文化的意識與能動性。鑒于此,就要繼續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力度,充分挖掘不被重視的傳統文化資源,創建完備的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制度,為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堅實基礎。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在群眾面前,才能令群眾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2]。比如,隨著《國家寶藏》等節目的播出,打破了傳統文化被束之高閣的狀態,在群眾面前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因此,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專題活動,如體驗活動、公共展示活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上,令群眾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性,從而保障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植根于民眾生活中。
(二)創建傳承平臺,鞏固傳承根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建設及傳承群眾文化,要求有關部門創建優良的傳統文化及群眾文化傳承平臺,可以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景點,也可以實施“互聯網+群眾”文化的手段。如今,民眾體驗式傳承方法極受歡迎。比如,個別群眾想要體驗古代禮儀文化,即可在特定古城區內體驗古人日常生活,感受剪紙、糖人等各種工藝,觀賞科舉禮儀、婚嫁禮儀、祭祀禮儀過程,在無形之中融入傳統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3]。
(三)堅持腳踏實地,增強傳承效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傳承群眾文化,要堅持貼合實際生活,注重在群眾面前凸顯傳統文化的優勢與魅力,令群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親和力。目前,人民群眾更喜歡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文化,但是同時又對本土文化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傳承極其“接地氣”的群眾文化尤為關鍵。伴隨當代社會經濟日漸發展,群眾文化內容得以豐富,而群眾針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元了,考慮到群眾關于群眾文化的訴求,結合當地極具特色的文化,則可用群眾行為樂見的方法展示群眾文化。比如,在推廣本地的文化遺產時,就可以組織專業的工作小組,深入群眾群體,接受來自群眾關于傳承群眾文化的反饋意見,結合群眾反饋意見,創新及吸納更多健康文化節目,進一步弘揚主流價值觀,持續加強文化凝聚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承群眾文化,二者兼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引領群眾文化的發展,增強群眾文化傳承氛圍,在群眾面前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內容與方式,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方法傳承群眾文化,增強群眾文化傳承成效。
參考文獻:
[1]陳圣潔.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文化屬性,大力提升非遺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雙重效能[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98-100.
[2]張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的群眾文化發展[J].戲劇之家,2020(18):210-211.
[3]張體洋.加強群眾文化工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探討[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