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的“微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媒體、微文明、微學習等“微”概念正在急劇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微課也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教育改革的研究熱點。在建構學習體系方面,我們通過對新時期教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的理論指引,從課程目標、特性、原則、途徑、方法要求等角度進行調查、體驗、探討、總結、歸納,初步構建了適合當下教育的微課程教學模式有效性理論體系,即“五微課程教學法”。同時通過研究人教版義務教育新教材教學內容的特點與要求,設計了大量認真貫徹新課程理念且有效落實微課程目標教學實施范例。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法;教學模式
前言
中國教育報上一篇關于微課程的文章《一個人的網絡教育震動了世界》給予我啟發,網絡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已悄然進入了我們的教學領域。可汗學院給美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影響,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先自主學習再進行課堂互動的先進教育模式。這對我國的信息技術教學改革有著重大意義。
我們新課程理念下的微課程教學“五微課程教學法”即微課程教學遵照課程“微特性”、明確精準的“微目標”、堅持設計“微原則”、課堂高效“微用時”、教學研究“微整體”。
一、遵照課程“微特性”指我們必須了解微課的特點
(一)微型化
既然是微課,用時就要少,一般為三至十分鐘,這是由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而決定的,在這幾分鐘內,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的要點講解清楚即可;視頻化,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走進我們的生活,平板,智能手機,電子書包等,這些都是直觀形象的能夠讓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媒體;由于學生的差異,很多學生有需求課下繼續學習,那么這些短小的碎片化的知識點正適合這些孩子自己支配時間、自己選擇內容來學習。
(二)優質化
因為微課是比較新型的產物,所以每位高手在制作微課時都是有自己的獨特的設計與創意的,凝聚著精煉的知識點的視頻很多都是邀請名家名師來講解的,再加上精良的后期制作,整合成優質的資源。
(三)系統化
因為短小,那么很多知識必須系統化才能應對有需求的人群,如果孤單獨立。那么將不利于大范圍的推廣使用。
(四)特色化
課程內容的設置有很大的自主性,這里可以根據作者的喜好來安排講解內容,也可應需求來進行設計,內容可以是天文可以是地理,可以是生活的一個小竅門,可以自由地設計。
正是因為微課具有這樣的特點,我們在進行微課教學時就要根據這些特點來完善自己的設計。
二、明確精準的“微目標”指的是要設計特別精準恰當的教學目標,因為微課程的指向是短小的微課,越是精悍的小微課,我們越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到有用的知識,即教學目標要精準。
我們在設計微課程教學目標時要注意遵循的原則:
(一)創設情境
適合的情境創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易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所需的道德及學識情操,能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并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能夠升華學生已具有的精神情感,借石攻山,能有效展示規律,并能突破學科難點重點。
(二)變靜為動
合理目標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能展示活動的過程,探究學習規律,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的思考體系,變靜為動,激發了創新,引起了觀察與思考。
(三)變不可見為可見
合理的課程讓我們展示出更加獨特的學習規律,能突破學習的難點,變被動為主動。
(四)變抽象為直觀形象
我們課程的目標一定要讓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簡化為可見的直觀形象信息展示出來,這才是信息化教學的最大魅力。
三、堅持“微原則”指的是在進行微課程的設計時,要注重精煉與簡潔,要做到準確,不必冗長。我們以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為例:
設計分為教學內容設計和媒體設計兩部分:
內容設計:
(一)引起學生注意的內容
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時,要考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對其實施有效的教育,那么一定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
(二)提供示例呈現新概念
在進行的內容安排時要注意提供示例,讓學生易于理解,容易記憶新的概念及內容。
(三)講解,幫助學習者整合新知識
講解的設計要結合內容的整合進行語言的精煉,力求完整到位,能夠呼應舊知。
(四)小結案例等
課程結束要有必要的小結,讓學生能夠感知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引發思考。
媒體設計:進行內容設計之后,還要進行必要的媒體安排,選擇采取合適的方式來錄制適合教學的微視頻,根據所選內容的不同來衡量選擇的方式。日常經常使用的媒體方式有:
(1)PPT錄屏式或出鏡
(2)手寫講解形式
(3)白板或黑板形式
(4)實景出鏡
(5)綜合資源形式
(四)課堂高效“微用時”
在進行微課程的設計制作時要把握時間要控制在20分鐘以內,這樣才能保證課堂的精煉,內容的高度凝結,課程的微小。
時間設計:
1.引入20——40秒
2.實例2——10分鐘
3.講解2-8分鐘
4.小結20秒一2分
(五)教學研究“微整體”,
通過這次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從開始的設計再到中期的實施,然后課后的反思與總結,是一個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完整的研究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一個整體的展示,這是一個研究內容的整體,更是我們教育改革中實施的一些小創想的整體展示。
互聯網對于教育的影響應該是一個逆向的過程。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再影響教學內容的改變,最終影響教育結構和體制。
今后的研究設想:我們現在行走在現代化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有義務用我們的方式,我們的言行,我們的理念也或者就是我們擁有現代信息技術的老師本身,去影響我們的孩子。我們正在將課程進行系列化的組織,爭取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做到課程學科化,學科全面化,全面視頻化,視頻編碼化,編碼公益化,公益課程化的良性循環。這些課堂上的摸索,僅僅是一些小小的試驗,孩子們調動起了積極性,樂學愛學,而且直觀形象的來識記知識,這些不成熟的經驗希望能夠得到廣大教師的檢驗,希望微課確實為我們的各學科教學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徐靖程、微課開啟教育微時代[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梁樂明、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
備注: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中小學微課程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主持人:田靖煜,課題編號:1421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