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興龍
摘 要:在“健康中國”理念的指引下,體教融合旨在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協同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機制,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磨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體教融合;學校體育;體育鍛煉
前言
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協同發展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可見,深化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學校體育工作正成為體育強國建設的保證,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關鍵作用[1]。
一、回顧體教融合的歷史背景
“體教融合”是在“體教結合”這一概念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通過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體教結合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無體教結合階段。建國初期,在1952年中央體委(1954年改為國家體委)成立之前,這個時期沒有單獨設置的國家體育行政管理部門,體育事業由教育部門一家管理,所以不存在體教結合問題。
第二階段稱為“體教結合,以體為主”階段,1952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國家體委成立之后,在借鑒蘇聯體育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為加快發展體育運動,大力提高我國運動技術水平,積極參加奧運會等國際體育大賽,實現為國爭光的任務,逐漸形成 “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運動員培養的三級培養體制。
第三階段稱為“體教結合,教育發力”階段,改革開放后到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競技體育事業取得一系列輝煌成績,運動健兒在國際大賽中取得驕人戰績;教育事業開始廣泛普及,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受教育人口越來越多;社會就業打破舊體制,擇業不再包辦,不再實施統分統配,而是重視學歷、文憑和能力進行雙向選擇[2]。社會的這些變化給競技體育帶來較大的沖擊,一方面是體育系統自辦教育水平較低,出現了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現象;另一方面是優秀退役運動員安置困難,引發社會擔憂;從而導致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青黃不接,規模萎縮。
第四階段即“體教融合”階段。體育事業改革也被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事項之一,但影響我國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后備人才隊伍建設以及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仍未徹底解決。當前,國家在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健康中國等大戰略的背景下,在解決體育系統運動員就業、文化教育、后備人才不足等問題,解決教育系統體育重視不夠、體育專業水平不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強、學校體育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時,有了更好的“粘合劑”。
二、新時代體育強國背景下學校體育發展展望
(一)政策指引: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不僅是體育與教育事業的融合,也是在堅持大局意識、問題導向、統一體系的原則背景下,實現體育與教育在思想、目標、資源、措施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促進我國青少年健康發展。
(二)加強學校體育建設,夯實青少年健康發展基礎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教育事業要通過“六個方面”的努力,實現“六個目標”,即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目的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育”,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磨煉堅強意志品質、培養優秀品德的重要途徑,是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質、促進智力發育、審美素養的形成的重要手段。
(三)體教融合促進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
需要認識和把握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學校體育發展要求,把學校體育與教育強國緊密相連,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認識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通過學校體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擁有活躍的頭腦、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
(四)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1)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現階段,我們對于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在認識和理解上還有一點的差距。大多數都沒有意識到體育在整個教育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重視學科發展,輕視體育活動的現象在大中小學中仍普遍存在。不能深刻理解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內涵,不能領會體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的決策和作用,所以,首先是要搞清楚學校體育到底是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
(2)健全體系、社會動員、全面發展。要做到評價體系的改革,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校長建立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其中學校體育工作做得如何,包括投入的經費、師資隊伍建設、場地設施建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參加體育鍛煉、競賽情況等,將一起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充分調動各級主管部門的積極性。
三、結語
在當今體教融合背景下,對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堅持以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為主要導向,要努力為每一名學生的體育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保障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把學校體育納入政府政績考核評價指標;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實施貫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加強校園運動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推進學校體育運動項目聯盟建設;要轉變體育發展方式,順應時代潮流,構建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互聯網+”運動健康創新模式,使體教融合的現實選擇能夠與其實施的背景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融合的質量和效應。才能徹底解決青少年體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矛盾和短板,推動體育與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曉衛,楊灝,王健,毛擁,孫延林,徐金陸,吳金明.設計與路徑:體教融合視域下“教育扶貧、體育幫扶”的援藏行動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報,2020,35(06):639-644.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S].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