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安然
【摘? ? 要】探究式教學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完全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新穎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探究式教學與生物學科的特征相結合,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效果。本文簡要闡述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理解以及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 探究式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29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我國教育領域的使用并不廣泛,且結合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探究式教學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探究式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探索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從而掌握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并從中找出規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模型。倡導探究式教學的意義在于,探究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理念完全不同,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學習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探究式教學恰好相反,它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習慣去探究知識,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方法,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探究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將好奇心轉移到學習上,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到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中。可以說,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形成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助力學生各科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創造性思維總結經驗,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的理解
當前,探究性教學在教育領域中容易出現兩種錯誤:一種是將探究概念泛化,也就是教學過于形式主義,實際上仍在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只不過貼上了探究的標簽,這種形式化探究教學經常出現在高中生物的實驗課上,教師將實驗的目的、內容、所需器材以及步驟和結果都告訴學生,學生只需要根據教師的指示,一步步照搬完成,實際上對生物實驗并沒有一個學習探究的過程;另一種是將探究概念神化,也就是將探究式教學完全照搬到課堂教學中,沒有結合實際的教學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工作變成了學生自學,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沒有進行設計,一股腦讓學生自己摸索。由于我國的傳統教育與探究式教學并不是完全相通,傳統教學方式更注重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位于被動接受的位置,習慣教師整理知識內容,沒有自己收集學習資料的意識,并且學生缺少主動發現問題、提出思考的意識,也不善于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總結知識的重點和關聯點。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去研究學習,如果不給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很難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甚至會因為缺少教師的牽引而懈怠學習。在高中推行探究性教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實施探究教學。教師應真正理解探究教學的內涵,轉變教學觀念再設計教學內容。學生應先樹立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意識,再嘗試進行探究學習。面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現狀,教師應采取相對應的策略改變不合理的教學困境,真正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實踐策略
(一)改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導致當前探究式教學現狀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師還沒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仍然固執地將知識作為教學的基礎,而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的教學理念缺少對學生學習的啟發作用,一味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以探究式教學觀念進行教學指導是教師首要應做出的改變,教師要讓學生對生物現象產生“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喚醒學生探知的意識,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與科學家研究的意識一致,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得出結論、探尋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和領悟教師的意圖,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在生物課堂中,教師不應在導入教學的時候將本節課的中心問題直接交給學生,而是由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去發現生物現象的問題,從而喚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個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二)培養推理思維,學會提出假設
推理思維是生物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培養學生的推理思維是生物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應注重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運用知識之間的聯系推測出探究結果,大膽提出假設,而后進行驗證。推理思維是維系學生生物學習的重要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中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已有的經驗聯系探究內容,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猜想,進一步提出假設,隨后通過分組分析或討論去探究知識的原理,由此得來的概念理解會比教師采用講授法或實驗演示法要更加深入內心。學生經歷過提出假設、推理驗證的過程能夠逐漸形成一種自主學習、不楔研究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能幫助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的境遇下也保持一顆迎難而上的心,對于學習的熱情能夠保持得更為長久。
(三)建立認知模型,學會遷移應用
認知模型是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固定的認知方式和認知過程,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上,建立起認知模型能夠讓學生高效地接受新概念,并將自己所理解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養成遷移應用的能力。認知模型的建立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以一種方式激起學生對認知這一動作的重復記憶,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是用的某一種認知方式,之后在學習植物的激素調節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學習光合作用一課是如何理解的,再用同樣的方式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不斷鞏固原有的認知狀態,同時創新出新的認識方式,這樣就完善了認知模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在我國教育改革領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還面臨著很多考驗。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推行探究式教學要注意避免泛化和神化,教師應正確理解探究式教學的內涵,結合具體教學環境,因地制宜采取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楊金玲.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理解[J].教學與管理,2007(4):135-136.
[2]綦英昕.對高中生物探究式課堂教學的認識[J].科技信息,2007(1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