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木沙
【摘? ? 要】詩歌的形式沒有限制,古今詩人都追求形美、音美以及節律性。詩歌的內容高度反映了社會生活,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變遷。教師應充分肯定詩歌在教學中的地位,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主動去求知和探索詩歌的奧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71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詩歌的發展從朗朗上口的詩經,到想象豐富的楚辭,到變化莫測的漢樂府詩,再到由建安七子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民歌,轉為豐富多彩的唐詩、豪邁奔放或清新綺麗的宋詞、雅俗共賞氣勢磅礴的元曲,再發展為明清詩歌,直到如今自由開放的現代詩,一步步變化而來,優美的詩歌具有高度凝練、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的特征,不拘一格的體裁豐富了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本文主要講解在小學階段如何開展詩歌教學。
一、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重要性
詩歌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結晶,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所以當今中國教育的重點離不開詩詞歌賦。在學生思想啟蒙中,小學語文以積極向上的詩歌作為開端,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起到傳承中華文化的作用。而教師在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引導和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并且積極向學生家長宣傳詩歌的作用,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學習,把詩歌代入其日常生活場景中,而不是束之高閣。小學語文教師和家長也可以積極溝通,進行有效合作,了解學生的愛好,把詩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耳濡目染,了解詩詞歌賦的美,從而弘揚中華文化。通過合理運用詩歌,選擇題材正確、引人深思的詩詞歌賦,生動形象地給學生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詩歌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用天馬行空的詩歌賦予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傳統,使詩歌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華民族作為詩歌的國度,堅持以優秀的歷史文化構建青少年理想信念,因此小學教育離不開詩歌的啟蒙,教師應引導學生領略經典詩文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通過閱讀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對于漢字的拼寫以及理解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個別教師會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就認為他們理解不了詩歌內容,從而在課堂上一筆帶過,甚至硬性要求家長在家教導學生死記硬背。但其實在課堂上通過齊聲朗讀、教師范讀、個別抽讀、配樂跟讀、早晨晨讀的效果比學生自己死記硬背更好,所謂“閱讀理解”,先要保證做到大量閱讀,進而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學生在跟讀時一邊讀一邊學,一邊學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吸收,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要注意對朗讀時咬字清晰、情感豐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使學生間形成良性競爭關系,從而激勵學生積極表現。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讀詩,不僅可以讓學生研究、領略詩歌的奧義,還可以使其積累遣詞造句的功底,為以后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范讀之后還可以對個別精詞煉字進行賞析,把重點、難點抓出來講解,提煉其中的精華,在恰當的時候還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其自己感受與體會,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通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記憶
理解詩歌內容之后,重要的就是記憶,而情境教學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座記憶的橋梁,比如“曲項向天歌”,如果直接讓學生自行理解是很困難的。“曲”作為彎曲的曲,“項”古代指脖子,此句的含義便是“天鵝伸著彎彎的脖頸正在向天歡叫”。簡單解釋之后,教師便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天鵝玩偶,給學生演示天鵝向天歡叫的模樣,不僅生動形象地解釋了詩歌的意思,還能讓學生記住這一幕,這樣對其之后的背誦能夠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又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如果直接解釋,學生雖然能夠初步理解,但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表達在連綿不斷的戰火中收到一封家書的感受,便能了解“抵萬金”。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詩歌的情境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加深其對詩歌的理解。對于勇敢參與情境創設活動的學生,教師要適當予以鼓勵,即使學生表現得不是特別好,也不能打擊其自信心,要讓他們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情境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活躍課堂學習的氛圍,讓原來傳統枯燥的課堂變為互動性強、參與率高的課堂,通過教師的悉心指導,使課堂成為學生參與和分享彼此信息、知識、思想的場所。
四、講解詩歌創作的背景
詩歌的內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詩歌時應當認識到詩歌創作背景的重要性。有的詩歌是表達國破家亡的悲壯,有的詩歌是表達作者遠在他鄉漂泊的思想之情,有的詩歌是表達送別友人的離別之苦,有的詩歌是表達對秀美山河的贊美,還有的詩歌是表達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所以詩歌的創作背景是變化的、復雜的,不是固定的、單一的。想要更好地達到與作者的共鳴,就必須了解詩人的境況遭遇、國勢等方面,盡量做到與其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的程度越高越能和詩人產生共鳴,就越能理解詩歌。如果不了解背景,就無法有代入感,那么作者創作的初衷和精神內核學生就理解不了。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不懂春秋戰國如何懂孔子?如何懂老莊?如何懂屈子的絕望?不知魏晉風流,哪里懂陶淵明的率真?不知盛唐,何以懂李白的瀟灑、杜甫的沉郁?不知漢的興衰,怎么讀三國?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給學生講述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學生很難感受到作者杜甫親眼目睹長安淪陷后的蕭條破敗、物是人非,心中百感交集。這表現了在典型的背景下所生成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愛國之情,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構建一個時代背景或文化背景,讓其能夠在學生腦海中自然呈現,將自己置身于詩人所處的環境及思考角度來消除時空差,從而抓住詩歌的中心與重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正是其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對于任何事情都有新鮮感,教師要明確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敢于創新,鼓勵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要想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應當不斷嘗試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達到思想啟蒙的目的,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董麗新.試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下),2014(3):18.
[2]王志義.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6,55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