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 要】語文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學科,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本文立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從營造課堂氛圍、設計教學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小學生學習反饋機制等路徑去探討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76
語文的本質是運用字詞、句式、語法對個人或者群體的意志進行表述的語言工具,因此閱讀、理解和表述即是語文的最高運用,較強的語文閱讀和理解能力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傳達和交流,準確表達個人意愿,精確理解他人想法,能夠促進事情高效運轉,從而促進社會發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
對語文的使用將伴隨人的一生,因此,為了更便捷舒適地生活,有必要主動或被動地提高人文素養和思維能力。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他們的長遠發展和現實具體雙重目標而言,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小學生具有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更高層次深造的現實需要,在推進求學需求和考核要求發過程中,對豐富的知識進行理解、對多樣的文稿進行撰寫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在初中和高中的考試中,閱讀占據語文這一科目的比重較大,若是學生能在小學就打好語文閱讀的基礎,會為升學考核取得高分創造條件。因此,在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欠缺的情況下,教師這一課堂主導角色的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關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程度,而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應當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加以重視。
二、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
實踐表明,環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活潑的環境能夠提高參與主體的活力與激情,消極沉寂的環境會使參與主體逐漸變得呆板、分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環境即課堂氛圍,對于小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習狀態有很大的影響,由于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他們成長的階段性特征營造有趣生動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的興趣。教師還應當以詼諧幽默和繪聲繪色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的肢體表達帶領學生跟隨自己的思路進行文本解讀和理解。對于認真聽課、積極回答教師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眼神回應或言語鼓勵;對于上課走神、開小差、不太聽課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適當進行提醒。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閱讀寫作、班內演講比賽、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環境渲染、氛圍營造。
(二)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于課件制作和教案編寫應當考慮對閱讀教學的重難點進行直觀突出,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在閱讀教學之初,還應當對閱讀理解的技巧、方式、類別進行系統講解,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對閱讀理解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語文課需要板書的內容有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板書的書寫、擦除的過程會消耗較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會產生大量粉塵,一定程度影響師生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教學輔助功能,提前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板書內容,不僅能夠節約在課堂中進行謄抄的時間,還能夠減輕粉塵帶給師生的健康危害。多媒體設備呈現的板書效果更加規范美觀,教師還可借此作圖、構建邏輯框架,以便小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結構和重難點進行及時且直觀的把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導學和教學延伸來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如果以關于南海西北部的地理風景紀錄片為導學,使學生在觀賞美麗的風景和豐饒的物產時,對西沙群島產生好奇和興趣,繼而進行本文解讀時就能保證學生的聽課狀態,在學生對閱讀的課文進行熟悉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再在多媒體設備上呈現中國地圖,介紹海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西沙群島在我國的重要地位。教師應當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要求,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和形式促進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人文素養、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水平和性格差異分析的基礎上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分組,根據閱讀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來布置語文閱讀小組合作的學習任務,主要是進行聽寫、背誦、改作業等具有學生之間交互作用的任務。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關注小組合作的學習動態,對出現的如成員不積極、不配合、有分歧等情況進行及時調整。小組合作學習既節約了教師在批改作業、聽寫和訂正、挨個檢查背誦工作上所耗費的較多時間,又能夠給予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的充分參與感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能夠激發小學生的組織能力、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促進小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教師可以對小組合作的學習任務采取抽查的形式,這會令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與教師外部給予的壓力共同推進他們認真對待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主要的作用是通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有規律、有時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共同提高,打牢語文閱讀基礎。
(四)建立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學習的情況反饋機制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學生吸收知識、掌握技巧、具備閱讀與理解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仔細觀察小學生在課堂中的聽課狀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的參與積極性、專題測試時的正確率、在家做作業時的學習情況等因素,教師在進行個人主觀分析后可以結合專業軟件功能導入相關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根據反饋機制的分析結果,對閱讀成效、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學生進行相應交流。對于閱讀理解能力較強、閱讀習慣良好的學生要給予更深層次的啟發,布置更高難度的任務;對于閱讀理解能力尚有欠缺的學生要進行談心交流找出原因并給予鼓勵,為其制定合適的閱讀計劃。同時,教師應當提高個人的閱讀教學能力和魅力,讓學生發自心底地仰慕和崇敬教師,通常而言,學生喜歡語文教師也會更認真聽語文課,從而有效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以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為指引,靈活地將營造課堂氛圍、設計教學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小學生學習反饋機制有機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為小學生的成長成才打好閱讀基礎。
參考文獻
[1]左銀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學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02):193.
[2]張秋燕.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文摘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