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新 王國慧
【內容摘要】本文梳理了最近10年被“中國知網”錄入的以“讀寫結合”為關鍵詞的論文,發現國內對“讀寫結合”的研究逐漸升溫,或成熱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現有研究對于“讀”與“寫”在語文學習中的關系,以及怎樣結合這兩個基本問題爭議較大,缺乏共識。因此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讀寫一體”,“以思維圖示化工具作為讀寫結合點”的見解,為下一步的實踐研究進行理論探索。
【關鍵詞】讀寫結合 讀寫一體 思維導圖
一、對“讀寫結合”研究現狀的概述
1.最近10年,關于“讀寫結合”的研究逐漸升溫
使用“語文讀寫結合”作為“主題”檢索條件,檢索“中國知網”,按發表年份列表如下:
由此表可見,近10年來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關于“讀寫結合”的研究逐漸升溫。
2.新課標提出后,“讀寫結合”的研究或成熱點
從上表還可以看出,2018年到2020年三年時間,關于“讀寫結合”的研究呈爆發式增長,這與2017年底公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有關。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而語文實踐活動不外乎閱讀與表達,所以在必修課程的7個學習任務群中,有5個任務群體現出了對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重視。而其余的作品研習類學習任務群和專題研討類學習任務群,在相應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中也都在閱讀任務后設置了讀書筆記、小論文等寫作和交流任務。由此可見,多數學習任務群都是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研究讀寫結合,進而研究閱讀與表達結合,將成為新課標研究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對“讀寫結合”研究現狀的梳理
在仔細閱讀過搜集到的所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后,我們發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關于“讀寫結合”的研究非常混亂。研究成果雖然不少,但研究者好像只在對其最淺顯的認知上有共識——“讀寫結合”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對于為什么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以及怎樣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等深層問題莫衷一是。表現最突出的是如下兩個問題。
1.“讀寫結合”中“讀”與“寫”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有研究者認為“讀寫結合”應以“讀”為主,“寫”為“讀”服務。
例如,蔡雅梅在《對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我認為讀寫結合就是古代先哲們流傳下來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和我們一線教師們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了,就要把其中的美文佳句摘錄下來;讀了,就要寫上哪怕三言兩語的感動;讀了,就要留下哪怕只言片語的領悟——也就是說讀了就要留下讀的痕跡。”[1]黃蔚玲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與劉志江《網絡平臺助讀寫——高中語文“讀寫結合”專題教學的實踐》的文章中均有類似表述。
有研究者認為“讀寫結合”應以“寫”為主,“讀”為“寫”服務。
例如,錢鵬在《用心閱讀,以讀促寫——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法探索》一文中提出:“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之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執行以讀悟寫、以讀促寫的教學思想,借助課文這個范本,有所側重地滲透寫作知識,傳授寫作方法,讓學生實現‘從讀到寫、從學到用的能力生成的一種教學策略。”[2]再如牛紅梅在《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方法探究》一文中提出了“對閱讀中的精彩語段進行模仿寫作”和“借鑒文章的行文思路”[3]兩種方法。而鄺梅鳳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的幾點方法》一文更是“從仿寫訓練方法、續寫訓練方法、改寫訓練方法、縮寫訓練方法、讀后感寫作訓練方法這幾種方法入手,對高中語文讀寫結合展開了論述”[4]。
還有研究者認為“讀寫結合”應“讀”“寫”并重。
例如,郝向華在《基于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一文中提出:“閱讀能夠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基礎,同時也可以學習閱讀作品中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而大量的寫作練習也能夠使學生在閱讀中更能夠明白作者意圖,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以閱讀教學滲透寫作,以寫作教學鍛煉閱讀。”[5]譚曉芹的《借助“雙線法”進行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陳明明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問題探究》,以及張梅華的《關于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中都贊成“讀寫并重”。
由此可見,對于“讀寫結合”中“讀”與“寫”之間的關系,現有研究存或偏重一端,或將兩者簡單結合,存在不小的爭議。
2.怎樣將讀寫結合起來?
“讀”“寫”關系模糊之外,現有研究對“結合”的理解也不清晰。
“讀”與“寫”要結合,首先需要一個“結合點”。這在研究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識。正如錢鵬所言:“讀寫結合寫作教學模式是建立在‘讀與‘寫兩種學習情境的相互溝通、良性遷移的基礎上的。它要求讀與寫必須有其相對應的共同要素。”[6]這個“共同要素”,就是連接“讀”與“寫”兩種學習情境的“結合點”,也是“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的關鍵點。
遺憾的是正是對于這個關鍵點的理解,在現有研究中存在理解上的模糊和泛化。
早在1998年,四川省“ 中語會” 組織了四川省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編寫了《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系列訓練指導手冊》并確立了“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系列訓練”實驗課題,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的順序安排了“題目”“記敘文六要素”等36個讀寫結合點,推動“讀寫結合”進入中學課堂。這36個讀寫結合點主要從寫作的角度提出,既包括了“題目”“起始段”“結尾”等文章組成部分,也包括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寫作要點。“讀寫結合”的“結合點”從一開始就顯得眾多且雜亂。
之后的研究者、實踐者對于“結合點”的選擇更加多樣化。有選擇“理解感悟”的,主張“讀寫結合要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課文的內容之后,產生新的認識,獲得新的體驗 , 這時讓學生練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7];有選擇“精彩語段”和“行文思路”的,主張“對閱讀中的精彩語段進行模仿寫作”,“借鑒文章的行文思路”[8];有選擇“寫作手法”的,主張“模仿寫作技法”;還有在“結合點”的選擇上不固定,因文而異的,主張“讀《故都的秋》,寫秋天;讀《荷塘月色》,寫借景抒情的記敘文;讀《像山那樣思考》,擴寫狼的心理活動”[9]。
正如夏海榮在《我對語文讀寫結合的再思考》一文中所言:“讀寫結合點是什么?它是一個新舊知識和技能的連接點,是實現能力遷移的關鍵,是能激發學生興趣或引發體驗的激發點,是支撐起學生的思維和表達的杠桿。它可能是文中意猶未盡的藝術空間,可能是精巧的結構、獨特的構思,也可能是一組形式工整、辭采優美的句子……”[10]現有研究在“讀寫結合”的“結合點”的選擇上充分發掘了各種“可能性”,因而帶來了實踐上的隨意性。
由此可見,現有研究大多認同“讀寫結合”需要“結合點”,但在具體“結合點”的選擇上沒有統一的認知,實踐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三、對“讀寫結合”的新思考——“讀寫一體”
1.“讀”與“寫”密不可分,一體兩面
“讀寫一體”是我們對“讀寫結合”的重新詮釋,也是我們對讀寫關系的新認知。
“讀”,指閱讀,是通過書面語言獲取信息,體驗思想情感的心理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以文本為媒介的間接對話。“寫”,指寫作,也稱作文,是用經過自己構思、組織的書面語言來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情感的心理活動,是作者與讀者以文本為媒介的間接對話。
“一體”,指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寫,是用書面語言傳遞情思的編碼活動。讀是用書面語言傳遞情思的解碼活動。正如解碼就是逆向編碼,閱讀就是逆向寫作,而寫作就是逆向閱讀。寫作與閱讀表面看是兩種思維活動,但實質上是同一種思維活動的順序形態和逆序形態。只順不逆或只逆不順,都會造成讀寫能力的畸形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脫離閱讀的寫作訓練,和沒有寫作基礎的閱讀鑒賞,都注定是事倍功半。
2.“讀寫結合點”應該是思維本身
“讀寫結合點”就是讀與寫對應的共同因素。它為同時提升讀寫能力提供一個抓手,是“讀寫一體”教學理念進入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根據我們對讀寫關系的理解,“讀寫結合點”不應該是現有“讀寫結合”研究與實踐中常見的精彩段落、寫作技巧、敘事要素等細枝末節,而應該是用語言傳遞情思這種思維活動本身,這才是閱讀與寫作對應的最本質的共同因素。
3.借助思維圖示工具展現“讀寫結合點”高效提升讀寫能力
讀寫思維本身是最合適的“讀寫結合點”,但思維的抽象性阻礙它走進高中課堂。可喜的是近幾年“思維可視化”的相關研究漸成熱點,其中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發明的“思維導圖”,和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J. D. Novak)博士根據奧蘇貝爾(David P. 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提出的“概念圖”最為著名。我們希望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這兩種思維圖示工具,將自己閱讀時的思維過程畫圖記錄,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討論,最后用思維圖指導自己的寫作,完成讀寫循環。做一張圖,同時提升讀寫兩種能力,達成高效學習的目標之外,也達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建構。
【參考文獻】
[1]蔡雅梅.對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6(10).
[2]錢鵬.用心閱讀,以讀促寫——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法探索[J].課外語文,2015(22).
[3]牛紅梅.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方法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4).
[4]鄺梅鳳.高中語文讀寫結合的幾點方法[J].中學語文,2016(18).
[5]郝向華.基于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4).
[6]錢鵬,用心閱讀,以讀促寫——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法探索[J].課外語文,2015(22).
[7]孫進久.高中語文讀寫結合的高效課堂探究[J].教學藝術研究,2016(4).
[8]牛紅梅.高中語文讀寫結合方法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4).
[9]景慧.高中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研究[J].科普童話,2018(8).
[10]夏海榮.我對語文讀寫結合的再思考[J].教研天地,2010(8).
【本文為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生語文主題讀寫一體序列化研究》(D/E/201800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