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全面發展的多元化人才已成為當前學校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而美術課程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教育學科,須引導學生對其關注和重視,但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提升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目標與要求,初中美術教師須為學生創設更加高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從“融通德育、美育,雙育并舉”“發揮多媒體優勢,內外驅動”兩個方面闡述筆者近年來在課堂上實施的提升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美術 教育教學 有效性
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作為一門必修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肯定。因為美術教育不但可以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水平,讓學生用一雙識別美的眼睛去看世界。因此,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培養中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他們對美的辨別能力和鑒賞能力,樹立美好的藝術形象也成為當前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但有些舊的美術教育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美術教育教學的新目標。因此,筆者近年來在提升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策略。
一、融通德育、美育,雙育并舉
美術教育,說到底也是德育的一種泛化形式,它以獨特的方式滲透于每一堂美術課中。在中學美術教育中,德育目標的達成,是與美育目標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怎樣更好地實現“雙育并舉”以提升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融合社會、自然,提升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教學可以有效提高中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還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去享受美的生活。而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讓中學生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美術學習中看到未來生活的美好,了解美術教育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不能拘泥于美術教材的單調性,要讓學生們能夠從教材的內容出發去感受更多美的東西,教會他們更好地去辨別美、認識美、歌頌美,這樣才更有利于中學生美感的提升。這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是對美的一種認知和提升。
為了能夠讓中學生擁有藝術的細胞,感受美術的魅力,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親切接觸中,學生更能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是美好的事物。例如,在學習《自然的定格》時,筆者就帶領他們走出教室,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領略山川河流的自然美。這時的大自然才是美術教學中最好的教師,而學生們在與大自然各種美麗事物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性得到陶冶,而美育在學生身心的融合中實現了與德育的并舉。
2.根植優秀傳統,提高德育水平
德智體美勞是每個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品德,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的美育不但能夠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更能夠提高其辨識能力,讓他們對生活中的美與丑的定義更加明確。這對于中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加快,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不斷侵蝕著中學生。許多學生因為缺乏道德認識,對于一些比較偏激的西方美術作品不懂得取舍,更有甚者,還會對其進行學習和模仿,最終導致誤入歧途。而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美術理論知識的過程,更是讓他們對美的涵義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個過程。美術課堂就是引領學生更好地去學習美術,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每一幅美術作品。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們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時期。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只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學生進行美術學習,才能讓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和加強,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世界。
例如,在學習《中國山水畫》的時候,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們掌握了山水畫的創作步驟和勾、皴、染、點的技巧之后,在學生們練習的過程中,還將中國山水畫中的內涵和文化與學生分享,這樣更有助于中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去理解美術作品,從而對中國的傳統藝術產生興趣。這樣做,更能夠讓中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因為初中時期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維的能力,他們對于一些美術作品也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所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從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進行對中國山水畫鑒賞和評析。在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的同時,也讓美術作品的內涵去觸動他們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
此外還需要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由于美術教學具有較多的環節,需要教師具有將德育教育滲透不同環節的意識,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的設置方面要注意可以使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通過技法的學習和領會,使其在繪畫期間學會感知、欣賞周圍事物中所包含美的內涵與品質,注意德育的完美滲透與融合。在課下進行輔導時,注意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課外課內的結合使得學生可以強化學習興趣,快樂開展學習,促進德育教育全面滲透目標的達成。當今學生可通過不同途徑了解實時熱點,教師可抓住這一特點,對教學內容和結構進行優化,緊隨時事熱點,通過美術教學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在正面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影響,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強化愛國情感。
3.開展合作探究,實現共同進步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形勢下,團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同樣,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合作學習也可以讓中學生在提升集體主義理念的同時,學會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互動,提高每名學生對美術的理解能力。筆者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把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學生們就能夠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
例如,為了讓美術融入學生的生活,筆者為各個小組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們以不同的方式去收集生活中的圖標,并通過繪畫的形勢展示出來。中學生的生活周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圖標,而每一個圖標都有各自的含義。筆者建議小組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有些學生負責收集圖標,有些學生負責繪畫,有些學生負責對每個圖標進行解釋說明……這種合作學習更能提高效率。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意識和社會體驗,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對于不同的生活圖標也都有各自獨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念。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過于片面。因此,團隊合作學習能夠拓寬他們學習美術的知識面,揚長避短,使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進而提升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二、發揮多媒體優勢,內外驅動
多媒體進入美術課堂,在驅動學生學習美術,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深入學習體驗、培養想象與創造能力等方面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1.深入視覺體驗,切合學生心理
初中美術教育教學雖然已經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但在應試教學的壓力下,很多學生會將其視為業余愛好。要想改變學生的這種思維理念,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在當前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教學已經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所以美術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應用到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從學生們的心理特點需求出發,制作能夠沖擊中學生視覺的課件,在提升學生美術創造力的同時,培養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多變的色彩》的時候,筆者在進行理論性的講解之前,先以多媒體的形式給大家播放一些關于色彩變化的美術作品,讓中學生對顏色的變化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充分領悟到美術中的色彩美。當然美術中的顏色并不像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么簡單,還有一些復雜的顏色變換,為了更好地進行講解該節內容,就需要通過多媒體的播放一些彩虹的色彩,或者播放一些通過融合而形成的不同色彩的美術作品,這種良好的視覺體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2.創設趣味課堂,激發創作熱情
為了讓美術學習的效果更加明顯,還可以制作一些多媒體視頻來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美術作品的材料,比如說沙畫視頻,當學生們明白作畫的材料只是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沙子時,會感到非常驚訝。還有一些看似粗糙的泥巴作品等,都是可以入畫而成為美術作品以展現其藝術特色的。只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們創設更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情境,就能夠提升美術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3.領略名作意境,培養想象能力
《中國山水畫》本身就具有一種意境美,不論是從結構還是線條或顏色上,都非常美,可以讓學生在觀賞的同時,產生無限遐想。這也正是培養中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好機會。筆者讓學生通過對畫作歷史背景、民俗風情等方面去認識和感知美的作品,例如:引導學生欣賞李可染的《萬山紅遍》。通過探討,學生認識到:該作山水畫特別注重意向凝聚,可以說,這一幅畫將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探究名作創作理念、領略其意境的同時,也培養了想象力,同時也實現了思想感情的升華及美育的滲透。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的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初中美術教育教學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要能夠將美術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培養中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認知能力。將美術課堂與社會、自然充分融合,根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情境中,并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其德育水平,實現共同進步,實現德育、美育之雙育并舉;同時,發揮多媒體優勢,創設趣味課堂,讓學生深入視覺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美術及創作的熱情,在領略名作意境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取得內外驅動的效果,以此促進初中美術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培養新時代具有“德美雙馨”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姜鳳.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61.
[2]黃為.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4):161.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