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為例,論述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具體提出分析活動可行性、明確活動主題、設計活動流程等設計思路,以切實提高探究性活動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 《青銅器與甲骨文》 探究性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38-02
歷史是一門思辨性較強的人文學科,但在傳統的觀念中,教師往往將其視為一種單純復述性的學科,強調現成的結論,忽略歷史學習通過探究和分析獲得結論的思維過程,致使學生容易出現機械記憶、不求甚解的現象,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探究性學習,主要指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分析發現問題,通過調查研討、實踐探究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文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為例,探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思路,以期為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意見。
一、學情及活動可行性分析
(一)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一些歷史知識,但這些知識相對零散、感性、孤立,不具備系統性,所以這個學段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然而七年級學生經歷小學六年的學科學習,對學習的過程、學習方法均有一定體會,掌握了多種學習技能,如搜索信息、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獨立制作PPT、短視頻及撰寫簡單調查報告的能力,還初步形成了團隊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識,加之他們正處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較旺盛的階段,樂于參與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因此在這個學段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具備較好的條件。
(二)活動可行性分析?!肚嚆~器與甲骨文》一課分別從青銅器和甲骨文兩個方面講述我國夏商周時期的經濟和文化,教學內容距離現代生活過于久遠,學生對與其相關的知識知之甚少。如果采取常規以解說為主的授課方式,關于青銅器的知識,教師側重總結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強調其“規模大、工藝精美、品種繁多”的結論,忽略獲得這一結論的過程;關于甲骨文的知識,教師局限于總結甲骨文造字特點,忽略其蘊含的歷史背景,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歷史結論,那么,學生對青銅器的種類、形制及應用就會缺乏足夠的了解,也不能真正理解甲骨文在我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導致所學的知識浮于表面。歷史是一門思辨性學科,也是一門具有過去性特點的學科,所謂“論從史出”,就是通過鑒別、分析、判斷前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如何發生、是什么歷史因素影響其他歷史事件的走向、教材中的結論如何得出,由此逐漸掌握正確認識歷史的科學方法。歷史學科的這一特點,為探究性活動的開展提出了必要性。另外,本課所涉及的內容均有實物或圖片資料可以借鑒,相比其他歷史事件更為直觀和簡單,有利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因此,根據本課內容設計探究性活動目標更加明確,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二、明確活動主題及活動形式
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應當緊密圍繞課標要求,參考學生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設定明確的活動主題,科學設計活動流程,才能指引學生的活動方向,確保活動重點突出、效果顯著。《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的探究性活動主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概括,一是知識點的了解。包括讓學生了解青銅器的制造工藝,青銅器的發展、類型及用途,甲骨文的發現及其文獻內容,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等方面的知識。二是能力的訓練。包括訓練學生搜集信息、分析資料、整合資料、多媒體文件制作、語言表達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等。在本次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擬定幾個活動小課題,具體為:(1)青銅器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其類型和用途都包括哪些?(2)青銅器的制造工藝是什么?(3)甲骨文是如何被發現的?其文獻都記載了些什么?(4)甲骨文的造字特點是什么?
明確活動課題后,筆者引導學生參考這些課題自愿組成四個研究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課題進行專項研究。小組選定課題后,筆者又指導組員進行合理分工,從多途徑進行資料的搜集,如精于網絡搜索技巧的組員負責上網查找資料,偏好閱讀的組員負責去圖書館、書店翻閱書籍資料,出行便利且擅長攝影的組員負責到博物館、遺址古跡等實地拍攝,同時讓組員推選出一人負責制作調查報告,一人負責講解。
完成小組分工后,筆者告知學生將在兩周后的活動課開展一次《青銅器與甲骨文》研究匯報活動,形式和方法不限,屆時請每組學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活動實施過程
第一小組的探究課題是“青銅器的發展演變、類型和用途”,“講解員”首先概括:我國的青銅器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末期,初步發展于夏,鼎盛于商周,春秋戰國時繼續繁榮,秦漢時期出現變革并中興,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逐漸衰落,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出現仿古和作偽。隨后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不同時期的青銅器代表器物圖片,并對其用途和特色做了詳細的說明。這些豐富的圖片來源于該組成員的網絡搜索、書籍翻拍、博物館展品拍攝等途徑,是對課本內容的詳盡補充,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種配合講解依次展示圖片實物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了清晰的時間線,清楚地了解我國青銅器的傳承和發展歷程。
第二小組的探究課題是“青銅器的制造工藝”,“講解員”主要采取視頻的方式演示。首先播放一個視頻片段,展示我國先民從孔雀石中提煉純銅,然后在純銅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鉛錫,總結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比例表,最后發展成為成熟的青銅器冶鑄業的過程。隨后,講解的學生展示一個實物“小鼎”,引起學生的關注后,再次播放一個實地拍攝的小視頻,視頻里該組一名成員先創造性地用橡皮泥捏出模具,再用融化的蠟燭液代替銅液制作出“小鼎”。雖然“小鼎”的制式只是一個簡單的素面圓柱體容器,但這個手工還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形式還是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實地拍攝的“制鼎”小視頻,也直觀地讓學生觀察到青銅器的制作過程。
第三小組的探究課題是“甲骨文的發現及文獻內容”。該組的“講解員”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光緒年間國子監主管官員王懿榮因病抓藥,在一味叫做龍骨的藥材上發現符號,于是買下龍骨進行研究,最終發現甲骨文的故事。生動的歷史故事,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對甲骨文的興趣。接著“講解員”以PPT的形式展示博物館甲骨文展品照片、《鐵云藏龜》一書部分截圖等史料,初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與“論從史出”學習思維。
第四小組的探究課題是“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講解員”利用PPT展示了大量圖文資料和文字實例來說明甲骨文象形、會意、形聲、指事的造字特點,還提供了很多甲骨文給學生進行猜字游戲,以此加深他們對甲骨文造字特點的理解。該小組圖文并茂的講解方式生動、形象,尤其是猜字游戲這一環節十分有趣,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到游戲中,推動探究學習活動任務順利完成。
四、活動設計總結、反思
(一)總結。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具有情境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通過調查分析、合作探究,既鞏固了課堂知識,又對知識點進行了拓展和外延,將原先零散、孤立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建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在歷史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的思考方式及歷史觀念,且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均獲得有效的訓練,這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反思。通過本次探究性活動的實施,筆者認為,設計科學合理的探究性活動,應當遵循兩個要點:第一,要關注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探究欲望是學生求知欲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保證,學生能始終保持學習興趣,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然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變化、思維活動均處于比較活躍的階段,其自主性不夠強,興趣愛好不穩定,情緒與行為容易出現變化,所以在設計探究性活動時應當注重分析可行性,制訂容易操作并富有趣味的活動主題,設計科學、合理的活動流程,明確小組分工,避免活動過程中出現部分學生無所事事的現象。本次探究活動中,由于提出探究任務與實施探究活動、展示探究成果的時間不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便于教師隨時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探究的興趣會消減,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有效完成自己的分工,出現小組內一部分學生包攬了全部任務,一部分學生則成為“甩手掌柜”,這樣無法實現合作開展探究活動的初衷。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流程時,要注意時間的安排,不宜將課外探究與成果匯報的時間隔得太久,并且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動態,必要時給予指導。第二,擺正師生角色。新課程理念十分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探究性活動中,教師同樣要將學生置于主角的位置,以學生為活動主體,教師則作為“配角”、引導者和協助者,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參與進來。在本次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自行設計探究流程,自主討論展示方式,親自參與調查討論,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探究性活動這種學習方式,且實踐能力有限,筆者沒有放任學生自行探究,而是肩負起把握活動主題和走向、答疑解惑、協調行動的重任。先負責擬定探究課題,避免學生因目的不明確而發生偏離主題、做無用功或偷懶懈怠等情況。同時,在學生準備資料的過程中,筆者及時為學生列出研究要點,如西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業的高速發展與當時禮樂制度之間的聯系、各時代的代表性器物應當重點介紹等,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及時糾正錯誤。
組織歷史探究性活動,應當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明確活動主題,設計合理的活動流程,且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保持學生的探究欲望,指導學生實施有效探究,才能切實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江業鋒(1976—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歷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