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瀾
摘要:語文學科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很多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了古代的文化經典著作,這些內容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體現了古代的文化內涵,在此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豐富閱讀教學形式和閱讀教學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歷史知識,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歷史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特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文章主要分析語文閱讀教學中歷史知識的拓展。
關鍵詞: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歷史知識;拓展
一、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各個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不能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需要發揮語文學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價值,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較高的思想道德品質。當前我們還需要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不能將語文學科看作一個單獨的學科,需要發現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共同點。語文學科類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范疇,語文是支撐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新課改提出,要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用現代化的審美眼光去審視作品,發現其歷史的局限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與歷史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作用,促進學生思想的提升。
二、 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教學方式陳舊
閱讀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于寫作很有幫助,其余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建立在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一基礎上,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當前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深,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方式單一,學生只能處于十分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全盤接受教師講解的內容。很少有教師認識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的必要性,教師將語文學科看作了一個獨立的存在,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就算有一部分教師能夠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但是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缺少方法的指導。部分教師認為學生進行閱讀就只需要解答閱讀的想問問題,了解文章的藝術特色、寫作手法、中心思想等就足夠了,在講解的時候很少進行拓展,這樣的閱讀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教師教學理念的落后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嚴重阻礙了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素質教育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在部分學生看來,語文學科的學習難度不大,在做起閱讀題的時候不會像數學、物理這些學科一樣無從入手,拿到閱讀題目都有話可講,抱著這種心態,學生對于閱讀閱讀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普遍不高,其中閱讀部分更是頻頻失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很有局限,很少有學生可以全面地考慮問題,成績的不理想導致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提不起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很有可能產生厭惡心理。再加上教師教學形式單一,課堂的主角位置一直被教師所占據,“灌輸式”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很低,枯燥的講解導致語文閱讀學習氛圍十分沉悶,處于這樣的閱讀學習環境當中,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十分欠缺。
三、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豐富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局限在教師的講解上,教師會著重為學生分析重點的句子、段落等,講解其中的修辭手法、藝術特色,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這樣的教學模式長期占據了閱讀教學課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豐富閱讀教學形式和閱讀教學內容,歷史知識的引入,教師會有更多可講的內容,學生對歷史也是十分好奇的,適當地補充歷史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在聽歷史故事的同時,將此和文章聯系起來,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章,這樣的閱讀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二)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十分注重語文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語文學科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部分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了古代的文化經典著作,這些內容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體現了古代的文化內涵,在此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教師可以教材中的這些文章看作是文化精華,由于這部分內容涉及了文言文,其理解起來的難度較大。要想理解這些文章就必須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文章的寫作時代和我們成長的環境相距甚遠,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如果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在理解文章的時候受到的阻礙就會變少,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地名、歷史典故等,有了歷史知識的支撐,學生就可以深入地理解文章內涵,歷史知識和語文閱讀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進一步發展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基礎,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做到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滿足課堂教學所需。新課程改革明確地提出,語文教師要努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及時地更新教學觀念,豐富自身的綜合知識,不斷提升文化素養,能夠品讀教材,積極地鉆研教材。由此可見,語文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能力,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夠適應當前的教學所需。歷史知識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需要語文教師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這樣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才能夠說得有理有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語文閱讀教學和歷史之間的聯系,用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掌握文章思想。
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的有效措施
(一)引入歷史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對于語文學科普遍來講呈現出了一種興致缺缺的狀態,歷史知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引入,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地提升有著顯著的效果。學生需要面臨升學的壓力,成績成了學生、家長、教師三方共同關注的話題,長期處在低氣壓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緊張的學習范圍對于學生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識是極其不利的,寬松環境下的學習效果要比“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下所產生的學習效果好很多。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歷史知識,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歷史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特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可以借助歷史故事或者是歷史人物作為課前導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教師不能急于給學生講解文章的含義,進行深入地分析,而是可以從李清照的生平入手,為學生講解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故事,幫助學生感受這段歷史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再為學生解讀詩人的一生,讓學生能夠體會詩人所處的環境,了解詩人在不同時期內心發生變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和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在學習文章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歷史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處于寬松和諧的閱讀學習環境下,閱讀教學的質量會有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