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紅
摘要: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學困生屬于全體學生的一部分,所以應該不斷促進學困生在學習方面的發展,以便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未來人才。要使學困生得到進步,應該注意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探究,對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相關原因進行探究,并從真正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出發,解決根源性的問題,從源頭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提供能量,同時促進班主任班級工作的開展。對相關學困生進行研究,旨在解決學困生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農村初中;班級工作;學困生
一、 引言
迄今為止,中國農村人口仍舊占全國總人口數的一半有余,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文章對農村初中中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的途徑進行個案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期望能夠為現實實踐中的農村初中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二、 同齡的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橫向對比
第一,從現在的教學環境看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國家一直倡導并將相關的硬件資源不斷地提供給農村學校,但現實情況是農村學生所處的現實的教學環境與城市學生所處的現實環境之間仍舊存在較大的差距,教學環境尤其作為學生長時間存在的環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學校的教學資源硬件,包括已經在城市中得以普及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農村初中仍舊是稀缺資源,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第二,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是現實存在的,由于城市發展前景較為良好,同齡人較多,易于溝通等原因,大學生畢業之后留在城市內任教的可能性較大。而農村初中的教師的年齡平均來看普遍偏大,所以精力不濟,并且,作為教學的另一個主體,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的學習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質量不過關,學生的水平就難以提高。這是一個直接現實性的問題,所以師資力量薄弱使得農村學生的學弱生、學困生的情況改善起來較為困難;第三,各類網絡軟件已經能夠使得學生看到外面的世界,學生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開闊,但對學生來講,間接經驗的收獲與直接經驗的收獲總是存在一些差別。城市學生面對的整體環境與經濟條件決定了學生能夠開闊自己的視野,直接感受世界帶來的變化,這對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使學生感悟知識,使學生在理解生活的基礎上理解知識,而農村學生只是在網絡上對這些內容做出了大概的了解,所以難以達到結合生活理解知識的作用,所以這一個使學生能夠迅速理解知識的途徑在這里也被阻隔了;第四,在城市的學生,由于家長能夠完全了解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學習時能夠給學生提供較大的家庭支持,無論是家庭環境抑或是經濟條件,家庭能夠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學生學習。并且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計劃,但對農村學生來說,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家長尚未完全理解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學生家長多不在家,所以難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家庭支持,上述這些方面,都決定了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較大差距,也從中能夠看出農村學生的學困生和學弱生的人數較多的原因。
三、 學困生的具體表現形態
總體來說,學困生是在學習過程中暫時不得要領的學生,由于成績不理想,所以這些學生可能會在課堂上態度不端正,比如講話,或者影響課堂的秩序。同時他們由于長期的科目成績不理想,所以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會產生極強的不自信感,會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那塊料,同學們都能夠完成的相關的學習任務對這些學生而言具有較大的困難。同時他們缺乏一種在學習上鉆研的精神,并且不會試圖在不會的問題上進行自己獨立的先行的思考,而是會立即放棄或者直接尋求他人的幫助,進而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對這些學生,應該采用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使得他們能夠在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上得到一些提高,進而擺脫相關的消極心態,能夠積極地面對學習,并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四、 使學困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可能途徑
幾乎所有的科目學習都將客觀存在作為研究對象,初中學習比小學學習更加深入,相對來說也就更加困難,不斷深入的教學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而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才剛剛開始轉變相關的形態,但直接抽象的教學是現實情況,所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矛盾,應該在這一階段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想象力,并且由于知識的遞進性,初中所學的知識建立在六年級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的基礎上,所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應該關注學生前期的學習是否扎實地掌握了相關知識,如果沒有,則教師應該通過相關的手段,建議學生用參加相關的教學輔導班等方法幫助補上這些相關的知識。
(一)班主任通過幫助學生改變態度幫助學生自我成長
作為一個班的班主任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那些學困生來說,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學生應該首先樹立“我行”的信念。對學生來講,首先提高學生面對這些問題的勇氣是最重要的,因為當學生對解決這些問題沒有自信心時,在看到一個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思考這一問題應該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解決,也不是自己獨立思考問題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首先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根本完成不了這樣的學習任務,所以使學生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但這種自信心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一些相關的教學手段來進行,對那些學困生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講解的都是普通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存在較大的理解困難,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對這些學生布置簡單的教學任務。學生能夠通過這些簡單的教學要求和任務,完成一部分的學習任務,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學生在不依靠別人的幫助的前提下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獨立精神能夠帶給學生“這個問題也沒有那么難”的感覺,學生就能夠對學習的難度,有一個自己的感知,這種感知,能夠使這些學生在不承受較大的課程壓力的情況下繼續深入地學習。學生經過較為比其他學生持續時間長一點的學習過程之后,能夠收獲與其他學生相似的學習成果,學生就能夠產生“我也行”的認知,這就能夠使得學生樹立一定的自信心,并在面對這一學科的內容,能夠勇于面對這一挑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自信心也不斷地提高,學科的知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雖然學生不能達到教師對其他學生的相關要求,但已經在自己的基礎上向前走出了較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