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嬰



[摘要] 微故事分享,旨在探究個性化班級育人模式,它以班級生活中的微小故事為內容,根據教育目的分為“妙趣生活”“出人意料”“信仰儀式”“融入自然”四大主題;從“暢聊”“書寫”到“分享”,有策略、有步驟地層層遞進實施,并以“行為評說”“結果評說”“指引評說”等評價方式深化教育效果,潤澤生命,促進成長。
[關鍵詞] 微故事分享;班本課程;暢聊;書寫;評價
世界在飛速發展,新的觀念、新的育人理念正變革這個時代,在班級層面我們的育人方式也需要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我們應當及時調整,思考激活班級學生內驅力,培養全體學生自律、自省、積極進取的品格,形成良好班風的方式方法。“班本課程”帶給我們新的育人思路——以班級特色課程為依托,構建學生成長平臺。于此,以“微故事分享”為切入點,開發引領孩子們積極成長,適合班級實際情況的個性化課程,讓課程優化班級教育活動,優化育人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從而發展班級、成全學生。
一、模式構建:微故事分享
微故事分享是孩子們用文字記錄的方式把班級中發生著的或預設生成的、有教育內涵的小事寫下來,并進行分享與評說(如圖1)。在實踐中,微故事分享模式已初具雛形。它有主題、有目的、有策略、有評價地構建班本課程,從“暢聊”“書寫”到“分享”,層層遞進,最后讓被分享者參與到班級微故事的評價中來,提升班本課程的整體教育效果。
(一)微主題——導向“四維”
1.微主題介紹
微故事分享四個維度的微主題分別是妙趣生活、出人意料、信仰儀式、融入自然(如表1)。它們各自承擔著育人目標——擁有幸福、明辨理智、樹立信仰、熱愛生命,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2.微故事生成路徑
故事內容來源于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們有的是預設生成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于班級“微故事分享”,必須加以甄選。有的雖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就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契機,也能成為我們班本課程的內容。
(1)預設生成的故事流程圖(如圖2)。
(2)自然生成的故事甄選流程示意圖(如圖3)。
(二)微策略——行于“三步”
確定微故事也就確定了主題活動目標,微故事分享活動就可以圍繞目標,有的放矢地開展。經過實踐研究,我們提煉出以下微故事分享路徑:暢聊→書寫→分享。
1.妙趣生活篇
“暢聊”——暢說妙趣,齊回味。本環節以聊微故事為分享形式,教師引導孩子從各自角度回憶故事中的趣味情節,打開話匣,既有自己感受到的開心,也看到別人的快樂。經過聊一聊,獲得更多的妙趣。例如,在掰手腕后,我們聊起了當時讓人情緒高漲的一幕幕:兩位選手臉漲得通紅,像番茄;小嚴占下風時居然沒有皺眉,而是微微一笑……在聊的過程中,美好的回憶讓孩子們臉上笑意滿滿。歡笑之余,他們開始對集體生活的法則有所感悟、思考。
“書寫”——書寫生活,憶更深。美好的記憶寫下來才能長久地回憶,寫是為了更好地分享。孩子們既是故事的創造者,也是故事的創作者。一段時間后,回過頭來再一起讀一讀,當時的故事依舊鮮活,故事里的歡笑依舊縈繞在耳畔。而積累到一定數量,我們的班級故事書就成冊了。
“分享”——分享妙趣,曬幸福。大人們都流行在朋友圈曬自己的照片,分享心情,讓別人了解自己。孩子們也有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故事的期待,他們把所寫的微故事分享給老師、同學、家長,并得到留言、評論。這樣,字里行間就感受到了趣味,體會到了幸福,曬出了我們班的小幸福。
2.出人意料篇
“暢聊”——聚焦前因,說清關鍵。這個主題下的“聊”重在厘清問題關鍵,知道故事的結果為何出人意料。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前因后果串聯起來,思考此類行為是否合理。在學校日常生活中,這種出人意料的小故事不少,值得我們深挖其中的教育意義。例如,一天中午,幾位男生在走廊上玩他們自創的“斗牛”游戲。玩的過程中小馬同學一頭摔在消防栓的玻璃門上,雖然腦袋沒有被玻璃扎到,但手指卻不慎劃了道小口子。這件事情給學生以警醒:不當的游戲有可能就是一件禍事的起因。我們找出了監控視頻并現場播放,先請那幾個學生介紹一下歡樂的游戲場面,再請圍觀的學生說說事故發生的情形,一起探究禍事的緣由。
“書寫”——書寫故事,思考未來。聊完后,孩子們把上述“斗牛”禍事寫成了《一場游戲惹的禍》。這一主題下的“寫”,同時也是一種深入的“思”。它使當事人直面情景,反思得失;使旁觀者反觀自我,警醒自己,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達到班級內人人自省、人人自我教育的目的。
“分享”——分享所思,達成共識。達成共識是分享品評的目的,學生通過朗讀和板報展示的方式,互相閱讀分享所寫的班級微故事《一場游戲惹的禍》。如此,讓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看這件事,看到事件的不同面:微故事的主角看到圍觀者的立場,圍觀者看到當事人的現場心理。同時,通過互相交換觀點,使得反思更深入,認識更全面。
家長也是分享的對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園里是安全的,這次微故事分享讓所有家長參與到安全教育中來。家長在閱讀孩子的微故事后,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紛紛進行教育,并在孩子的微故事文后寫下各自的留言。此外,家校雙方還共同教育孩子形成對身邊危險的認識,告誡孩子要做文明游戲,合理利用課余時間。至此,學生、家長、老師達成共識,完美的教育落地生根。
3.信仰儀式篇
“暢聊”——表達感想,萌信仰。“信仰”是不經意間的被點醒,是逐漸萌發形成的。一旦擁有,必將終生留下烙印。教師的苦口婆心遠不及孩子自己幡然醒悟,因而教師需要抓住教育契機點醒孩子。比如,我們班得到學校跳繩比賽團體第一,孩子們除了聊各自的好成績,還可以一起回憶,回憶開學到現在自己是怎么從一分鐘只跳二三十下到一百多下的。如此一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悟出——努力,讓我們進步,讓我們成功。
“書寫”——書寫故事,話信仰。當孩子們內心的信仰悄悄萌芽時,如果沒有后續的“澆灌”,可能就會消失。寫下來,好比給他們一個心靈對話的空間,容許小小的信仰慢慢滋長。比如,孩子們在“進步之星”故事的書寫過程中,對照、反觀自己的行為。當寫到同學之前的不良行為或習慣時,他們也反思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行為習慣;當寫到同學的可喜變化時,他們也尋找和期待自己能同樣進步。
“分享”——分享愿景,立信仰。飽含自己信仰的微故事寫成后,孩子們分享給家長和朋友。家長、朋友則會寫下一些勵志的話語,鼓舞他們堅定信念。比如,有家長閱讀了自己孩子寫的“進步之星”微故事,在文后寫下對孩子進步的稱贊;也有不少家長表達出對孩子的期待,期待他們成為故事的主角。這樣,以點帶面影響全班,微故事分享造就良好班風。
4.融入自然篇
“暢聊”——共話自然,關注生命。我們在教室里逗過小蝸牛,喂過蠶寶寶,認識過“不死鳥”這種頑強的植物。有的孩子起初對蝸牛避而遠之,但熟悉后發現它也挺可愛的。是什么轉變了孩子對身邊小生命的態度?是接觸、了解。在養護這些小動物、小植物的過程中,孩子們把它們當成了共同成長的伙伴。通過引導孩子們聊它們的可愛之處,聊它們的特別之處,實現接納生命、憐愛生命、善待生命。如今年植樹節,我們在陽臺上種下了好多種子。于是,植物成了我們班一個學期的熱門話題。孩子們聊播種、澆水、出芽、結豆子……
“書寫”——書寫自然,內心豐富。自然是一直變化的,寫下來就留住了那一刻的精彩。這一主題下的微故事,能展現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一顆種子既讓孩子們激動也讓他們沮喪;一片葉子能讓他們笑亮眼睛,不小心多澆了水又讓他們擔憂不已。在主題活動實際開展中,為了展現生命成長的過程,孩子們的微故事可以分幾次寫。比如,我們種下的種子,分為出土、長葉、開花、結果,可以為它寫一個系列的微故事,書寫生命的全貌。同時,微故事創作的形式不必僅僅“寫”,也可以“畫”故事。班級里有的同學擅長繪畫,那么就讓他們把故事畫出來。有圖有文,班級故事的呈現將更加豐富多彩。
“分享”——分享故事,播撒綠意。孩子們分享他們眼中的小生命的故事,也是分享各自的生活態度。不同的孩子看待同一種事物,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你有你的視角,他有他的視角,分享就是交流、融合、碰撞,激起層層思辨。比如,可以將孩子們的微故事展示在板報專欄中等。
(三)微評價——且思且行方致遠
微故事分享后,閱讀微故事的人就成為評價者。而發表評說,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同學、朋友,也可以是家長,甚至是陌生人,讀后在文末發表評論或以小紙條的形式寫下自己想說的話,類似于微博中短小精悍的留言評論。孩子們的微故事被別人閱讀了,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能體驗到被認可的感動。而從具體留言內容上來說,以下幾類對孩子們大有裨益。
1.行為評說式
孩子們在微故事中對正確行為的評價,能凝聚正能量,發揚價值觀導向。例如,對進步的同學的評價,引發了一股學習進步流。對一些錯誤行為的評價,能引人深思,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有助于矯正錯誤行為。又如,在微故事《奔跑二人組》讀后,孩子們發表了各自的評論,紛紛要求故事中的“主角”不要在走廊上奔跑,以免發生危險事故。這使得“主角”迫于輿論的壓力,糾正了行為。以評促思,以評促改,微故事分享評價魅力無限。
2.結果評說式
微故事展現的是現實的班級事件,諸如“朗誦比賽獲獎”“游戲中的快樂”“植物開花了”等。這些成果的發生是和過程緊密聯系的,有結果必然先有過程;對結果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過程的肯定。如祝賀朗誦比賽獲獎,孩子們在體驗到成功的同時,也對共同的付出給予了認同,今后若面對類似的情景,他們就會選擇做出同樣的正面行為。
3.指引評說式
有的微故事分享后,得到的是對后續行為的指引性評說。這些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們重新審視自身行為,并做出選擇。例如《一場游戲惹的禍》,評論者給參與這場游戲的同學寫了建議:課間應該文明游戲,在學校里不能追逐打鬧……這些指引性的留言讓他們走上規范、文明的行為之路。
一個微故事分享完成,并不意味教育就告一個段落。孩子們的成長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對他們的教育需要不斷鞏固、深化。一次活動不能真正實現一個教育目的,但該主題下系列分享活動的橫向不斷疊加,能使該維度下的教育目標愈加清晰。同時,一個活動的縱向深入推進,能達到教育的理想狀態。在分享微故事后,我們積極尋找延伸的教育活動,以期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通過分享《他進步了》,讓每個孩子都樹立進步的目標,21天后再讓家長書寫孩子們進步的故事。又如,對班里的“奔跑二人組”進行持續跟蹤的“報道”……
二、收獲:潤澤生命,促進成長
微故事分享是班級建設的一種新模式,這一班本課程的特色實踐,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到細微之處,從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團隊之中、家校互動中,學生感受到溫暖、正義、堅持、歡樂。在此,學生因分享而得到心靈的滋養,班級因分享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點燃集體幸福感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所處的環境充滿趣味,學習和快樂并行不悖。在他們眼里,幸福很簡單,就是快樂和滿足感,是共享一段歡樂歷程,一起聊它、寫它、評它。比如,那次立夏斗蛋,那次掰手腕,歡笑滿堂留在字里行間,勾起所有孩子的幸福回憶。在分享中,他們學會欣賞,學會包容,學會理解,養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一個有幸福感的集體讓孩子們有歸屬感,而一個有幸福感的集體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二)觸發自覺行動力
老師們原本苦口婆心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其實并不領情,而輿論的力量能不著痕跡地將孩子們導向正確的言行。在《一次游戲惹的禍》中,全班同學都在故事中深刻地思考,惹禍的當事人更是得到了來自同學、老師、家長的大量書面留言。無聲勝有聲,文字的力量讓他們觸動頗深,從此自覺地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激發能量向前沖
從榜樣中獲得正能量,從已經取得的成就中獲得正能量。在分享這些正能量故事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孩子們因此得到感染,激發了內心的動力。分享了班級“進步明星”的故事,很多孩子定下了進步的目標,并請老師、同學、家長監督,最后涌現出一批“進步新秀”。
(四)親近生命同成長
一邊播種,一邊期待。孩子們看著一起種下的種子萌芽、向著陽光生長,自然有許多的心里話,寫成了一個個小故事。從此,他們的校園生活不再只是書本、課堂,他們和自然界的小生命有了更親密的關系:學會耐心等待,細心照顧,一直在每天長大,為它高興……如此,分享彼此的種植故事,讓心沉靜下來,細細體會這件美好的事情。
微故事積攢成冊,一個班級生命共同成長的故事書;每一個微故事,師生共同親歷,記錄班級的點點滴滴。這是一段成長的經歷、心路的鐫刻,是班級團隊不斷融合、默契、圓滿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