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如 范小春 劉元志 彭自強 范劍鋒 司敏



摘要:建立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措施。通過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指導項目之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總結了校企合作導師團隊的構成與運行管理制度、實踐教學改革與特色課程建設、學位論文選題及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實踐經驗,推動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變與創新。
關鍵詞:校企合作;導師團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學科交叉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2-0030-06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009年中國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納入研究生培養主渠道,開啟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1]。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研究生培養中偏重知識學習、輕視能力培養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尤為不足,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2013年3月,教育部等三部委下發《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業能力,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和聯合培養基地等具體措施。許多教育工作者圍繞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的建設,在導師團隊的構建模式[2-3]、指導模式[4-5]、基于導師團隊指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6-10]和創新能力培養[11-12]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與探索,促進了中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
構建與職業發展能力緊密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形成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通過組建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導師團隊,在聯合培養基地共同指導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依照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和探索經驗[13],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團隊指導項目之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的具體實踐,從導師團隊的構成與運行管理制度、實踐教學改革與特色課程建設、學位論文選題與質量評價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導師團隊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運行模式,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范化發展。
一、導師團隊的構成與運行管理制度
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高校,具有鮮明的建材、建工、交通行業辦學特色。2015年學校在武漢馬房山理工工程結構檢測有限公司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進入基地實習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土木水利為主,兼顧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等專業類別,涵蓋建筑與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安全工程等領域。武漢馬房山理工工程結構檢測有限公司(簡稱公司)長期專注于工程結構檢測與評(鑒)定、材料檢測、新型工程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等項目,尤其擅長復雜工程結構監測與咨詢。公司現有技術人員 6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 24 人。2018年學校在公司聘任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熱心教育事業的高級技術人員作兼職教師,和學校教師一起組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依托基地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試點工作。
(一)導師團隊的構成
校企合作的導師團隊現有學校導師和企業兼職導師近40人,企業導師占比1/4,校企導師在研究生專業實踐中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指導和管理學生[13]。團隊導師分別來自土木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4個一級學科。其中,2/3的團隊導師具有土木工程學科背景,3/4的團隊導師具備指導土木水利類別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資格(見圖1)。由此可見,團隊導師的學科背景具有鮮明的多學科交叉特色,為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教育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團隊運行管理制度
導師團隊在基地建立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主要職責是根據公司的生產實際和發展要求,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提出更新課程內容的指導性意見,負責基地研究生的管理、運行與監督,為研究生培養提供組織保障。教指委下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分別由公司總經理和團隊負責人擔任。教指委成員5人,由公司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組成。教指委下設“指導與管理”和“監督與評價”2個職能機構(見圖2),具體負責基地研究生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1.指導與管理
負責基地研究生的實踐實習指導、實踐環節的具體落實與實施,負責基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設備等硬件管理、信息化平臺運行與維護等。導師團隊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運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研究生培養管理、日常管理,學術管理、安全管理、團隊導師管理、團隊導師指導經費使用管理等規章制度,確保研究生在基地的全過程管理。
2.監督與評價
負責學生實踐能力、教學環節以及基地運行情況的監督與評價。定期反饋意見,并根據實施中的問題進行整改與建設。研究生一旦進入基地,將按公司正式員工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研究生進入基地后,由教指委召開工作布置會,根據公司開展的科研和生產項目,結合基地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確定基地研究生的研究課題和依托的科研項目,并制定相應的實踐培養方案。教指委定期召開研究生座談會,了解基地研究生的基本情況,落實研究生實踐和培養計劃,解決研究生在公司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導師團隊在基地開設特色研究生課程,構建公司與學校導師共同參與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負責研究生實踐環節考核。
二、實踐教學改革與特色課程建設
研究生在基地的實踐教學效果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良好的實習活動需要有崗位作保障,有項目作支撐,以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近5年,基地承擔了954項各類科研和生產項目,項目經費1.5億元,項目以建筑結構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材料工程等領域為主,項目經費則是地基與基礎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結構工程等領域較多(見圖3),綜合反映了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狀況。大量的工程項目和充足的項目經費,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實習崗位和豐富的實習內容,提高了研究生專業實踐的教學質量。同時,項目中的工程實例也為研究生課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
(一)實踐教學改革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以頂崗實習方式進行,采取“開放式合作指導,集中式答辯考核”的實踐方法,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研究生在基地提交實習計劃后,在團隊導師的指導下,按實習大綱的要求進行實踐。研究生在基地實踐期間,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實行全過程的管理和質量評價,校企合作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和管理學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定。在畢業論文答辯前,需結合各方面的成績,給出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評價。
(二)特色課程建設
團隊導師根據公司生產實踐需求,對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利用所承擔項目中的工程實例,建設案例教學庫,并實時補充和動態更新,通過匯集最新實踐成果,開展研究生特色課程建設。近年來,團隊導師依托基地在土木工程檢測、監測和實驗技術上的優勢,建設了結構全壽命維護技術、結構檢測評定與加固改造、橋梁與隧道工程檢測技術及試驗、土工試驗、巖土工程測試技術等特色課程,其中,土工試驗課程已作為學校的研究生公共實驗課程立項建設。
三、學位論文選題及質量評價體系
(一)學位論文選題
依據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結合基地的實際情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類型主要有調研報告、應用研究、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等4種形式,其主要特點見表1。不同類型論文的基本要求是:選題來源于實際項目需求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是企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工程和技術問題,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實用性和一定的先進性、新穎性,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或工程應用前景。
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采用項目導向性的培養機制,基地研究生的實踐內容與學位論文選題緊密結合,有利于保障研究時間的連續性,同時研究成果也具有實用性,有助于公司技術能力的提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團隊導師的多學科背景有利于營造學科交叉環境,進而形成新興交叉學科。近年來,團隊導師發揮交叉學科背景優勢,將一批交叉領域的新課題作為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例如,采用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積技術和硅烷有機物包裹技術處理再生骨料,研究改性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強度和透水性能,展現了生物技術、有機化學與土木工程技術的交叉與融合。又如,被動輻射降溫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回收輪胎鋼纖維混凝土的動靜態力學特性及短柱受壓性能研究、玄武巖筋廢舊鋼纖維混凝土梁受彎性能及短柱偏心受壓性能研究等一批學位論文選題,體現了材料科學與土木工程學科的交叉與深度融合,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水平。通過這些交叉課題的研究,培養研究生的交叉思維,開拓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升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
為保障研究生論文質量,導師團隊對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方法和成果均提出了明確要求。在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實驗研究,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難度。研究方法要體現科學性、規范性、先進性,通過資料檢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實驗技術手段開展工作,做到實驗方案合理,數據來源可信,分析過程嚴謹。研究成果需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及實際應用價值,應體現作者的新觀點或新見解。
導師團隊針對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制定了相應的撰寫要求。調研報告型論文應對調研對象存在的問題或調研結果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且這些對策及建議應具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具有可操作性及實用性;應用研究型論文要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并對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進行分析;工程設計型論文應系統概括工程設計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結論,簡要論述工程設計的優缺點,并明確指出在設計中的新思路或新見解,以及對工程應用前景的展望,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技術研發型論文則要求對所研發的技術或其核心部分進行試制,測試其性能及對比分析,必要時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對于基地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定,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采用基本相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見圖4。4個一級指標的分值占比為:選題10%,內容45%,成果30%,寫作15%。每個二級指標都有2~3個主要觀測點,分別標出相應的權重分值,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側重點有所不同。最終的定性評價結論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種,相對應的定量評價分數為:總分≥85為優秀,84≥總分≥70為良好,69≥總分≥60為合格,總分≤59為不合格。
四、結語
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改革試點工作,踐行了企業全面參與、校企密切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實踐教學有校企導師團隊指導和共建基地作支撐,論文選題為社會發展和企業生產實踐所需求,培養質量有校企共同參與的過程監控和評價體系作保障”的實踐成果,推動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變與創新。團隊導師具有多學科交叉背景,這一特色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在新形勢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模式,通過“邊研究、邊實踐、促完善”的方法,不斷集成研究成果,形成校企合作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相關參考規范,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參考文獻:
[1]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2]黃婷.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共同體模式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 2017 (12): 71-74.
[3]倪彬,何春梅,劉新榮.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之導師團隊構建模式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1):66 -68.
[4]王慧娣,李淑敏.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的研究生導師團隊指導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3, 29(4): 51-52.
[5]魏海峰,張懿,謝榮義.基于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生導師團隊指導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4 (22): 122-123.
[6]羅瑩,焦楊,馮嫻婧,等.導師團隊指導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藥學教育, 2016, 32(4): 12-14.
[7]劉文光,賀紅林.基于團隊指導的創新創業型研究生培養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 2018(17): 30-33.
[8]陳書文,滕瑩雪,亢淑梅,等.基于導師團隊協同指導的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0(2): 135-136.
[9]劉艷,楊越超,程冬冬,等.基于導師團隊指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 2020, 38(3): 17-19.
[10]王雙玲,陳法錦,周鳳霞.基于團隊指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以海洋科學專業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 2020(6): 163-164.
[11]劉正春,郭燦,黃忠朝, 等.基于交叉學科背景導師團隊模式的研究生創新教育機制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 2018 (26): 94-95.
[12]金士威,曾樂平,洪景萍,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導師團隊培養化工專業碩士創新能力研究[J].科教導刊, 2018(14): 53-54.
[13]張季如,陳偉,胡泳.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2): 48-52.
Discussion on innovative mode of postgraduates training by the tutor
tea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NG Jiru1, FAN Xiaochun1, LIU Yuanzhi2, PENG Ziqiang2, FAN Jianfeng2, SI Min2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P. R. China;
2. Wuhan Mafangshan Engineering Structure Testing Co., Ltd., Wuhan 43007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utor team combining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mposi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utor tea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degree thesis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pilot work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eam guidance, a projec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sults promoted the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utor team;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terdisciplinary
(責任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