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芹
[摘 要]在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幾何板塊不僅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學生學習幾何的過程離不開動手操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手腦協調能力的發展,調動多種感官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關鍵詞]探究;幾何教學;動手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4-0080-02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給予幾何教學高度的重視,并且借助有效的幾何教學,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養成。對教師而言,如何打造高質量的幾何課堂,仍是一大難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有的教師采取模仿其他教師或言語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幾何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體系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是一項關鍵的內容,通過動手操作能夠有效地提升幾何學習效率。基于此背景,筆者對動手操作在幾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借助動手操作,激發幾何學習興趣
在幾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激發他們的幾何學習興趣。
1.創設操作情境
學生只有對知識點產生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如此才能夠促使學習效率的提升,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動手操作環節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幾何知識產生興趣,激發動手操作欲望。
例如,教學認識三角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一些三角形的物品,如三角尺、紅領巾,以此幫助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感受三角形,為后續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點打下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利用直尺畫三角形。通過這種實踐操作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三角形特征的理解與記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加深對三角尺以及三角形物品的認知,以此強化知識點。
通過對動手操作情境的設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以直觀的方式學習知識點。學生嘗試畫三角形的過程,就是他們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過程。而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學生對三角形的學習興趣也會不斷加強。
2.創設問題情境
只有正確引導學生的操作活動,他們的學習效率才能夠得以提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操作,能讓學生在問題中由“惑”到“釋”。
例如,教學認識三角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嘗試圍三角形。在動手操作中,有學生發現無論怎么圍,最終都無法圍出一個三角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直尺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三邊的長度,接著引導學生探究三條邊的長度關系。當學生在使用小棒圍三角形的過程中發現,無法成功實現目標時,他們就會產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而教師抓住機會,有效引導學生通過“量”的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只要滿足“任意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的條件,都能圍成三角形。在整個動手操作環節,為了解答疑惑,學生都懷著極高的興致,動手積極性很高,這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非常有利。
二、借助動手操作,促進幾何知識內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翁。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要做好課前規劃工作,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結論之后,他們的學習榮譽感自然而然就能夠得到增強。
1.引導動手操作,強化對比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多動手有助于激發人的大腦思維,讓大腦更加的靈活,而多動腦,也能夠促進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對此,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得以增強,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教具向學生展示圓柱,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讓學生對圓柱的圖形特征進行概括。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任務,如讓學生用硬紙板制作圓柱。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先將一張硬紙板卷起來,構成一個圓筒,再剪出兩塊相同的圓板。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圓柱,分析展開圖和圓柱的特征,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反復操作,學生得出以下結論:將圓柱的側面展開之后,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其中,長方形的長=圓柱底面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借助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經過動手操作后,學生能夠了解圓柱的圖形特征,也能夠掌握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關系。在整個動手操作活動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
2.引導動手操作,促進自主探究
動手操作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
師:你們認為,在對平行四邊形穩定性的問題進行探究時,能夠采取什么方式呢?
(學生積極討論,教師適時引導)
師:請回憶一下,我們在對三角形的穩定性進行猜想時,借助了什么現象?
生1:借助了生活情景。
生2:用力拉一個固定的三角形框架,并不會使之變形。
師:你們覺得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一樣具有穩定性嗎?
生3:平行四邊形不具備穩定性,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平行四邊形的電動門,它們是可以自由伸縮的。
生4:我在超市購物時,超市采用了平行四邊形的網兜裝水果,這種網兜也是可以自由活動的。
生5:要想知道平行四邊形到底穩不穩定,我們可以嘗試做幾個模型,然后通過用力拉扯平行四邊形模型的方式,觀察其是否會變形,以此判斷它的穩定性。
(學生紛紛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
學生一致認為,可采取制作平行四邊形模型的方式,檢驗平行四邊形是否具有穩定性。在動手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稍微用力就可以拉動平行四邊形模型。借助以上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實踐,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問題,促使學生通過類比和猜想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思維能力,還幫助學生提升了學習效率,對學生日后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三、借助動手操作,提升學生幾何思維
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倘若缺乏思維的參與,那么最終的學習效果就會不如人意。教學中,教師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設計動手操作實踐環節,能夠幫助學生將思維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1.引導學生思考
在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動手操作環節,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準備圓形的紙片,然后讓學生把圓形紙片等分成16份,最后再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紙片進行圖形拼接。有學生很快拼出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由于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與面積有關。因此,教師還需要繼續引導學生,而不能就此結束。如可以在學生自主完成拼接圖形任務之后,提出三個問題:(1)拼接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圓形紙片相比,沒有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發生了變化的因素又有哪些?(2)拼接成的長方形,其長和寬與等分之前的圖形有何關系?(3)如何根據拼接成的長方形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動手實踐操作,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
上述教學過程,教師借助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究圓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融入自己的思維,為圓的面積知識點的學習注入了活力。
2.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預留想象空間,讓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到鍛煉。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圓的周長進行測量。在整個環節,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自主實踐。如部分學生采用軟尺測量圓的周長;部分學生先借助細線圍出圓的周長再用直尺進行測量。在開放性問題的指導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
上述教學過程,為了實現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思考問題的空間,讓學生擁有發揮自主性學習的機會。
總之,在開展幾何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給學生設計動手操作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以此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操明剛.基于微課教學下的學生初中幾何直觀能力培養[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14).
[2] 胡靜.淺談初中幾何入門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6).
[3] 劉曉林.初中幾何教學中的情境導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03).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