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楠
摘 要:在音樂基礎教育中,師資需求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推動著高師音樂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的改革。文章通對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原因進行分析,指出過去的培養觀念沒有充分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且教學單一、枯燥,導致學生的整體素質較低,音樂實踐能力不足,不能滿足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改革,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應用型音樂人才。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
注: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9GJJG305)研究成果。
一、高師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原因
(一)基礎教育服務的意識弱
當前的地方高師音樂專業教學,主要將站穩講臺又兼顧舞臺作為教學目標,這適合應用在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中,但和高中以及大學的需要不相符。因為一些原因,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相關人員十分關注音樂專業知識和音樂技能,這就導致教學中專業教育教學實踐的比例大大減少,忽略學生音樂實踐教育能力的培養。而在相關課程設置中,專業本身特征也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高師院校,是教師培養的陣地,因此需要進行教學制度和課程教學的改革,為基礎教育服務,明確音樂專業教學培養的目標,從而讓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避免教學和社會需求的脫節。
(二)課程結構不合理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在當前的高師音樂院校中,音樂課程主要包含了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和教育專業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教學中,該課程設置顯著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和水平。然而從當前的社會反饋效果來看,這種課程設置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社會需要,課程設置顯得不夠合理。在設置的三個部分課程中,不同的課程占據的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課程結構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教學中,沒有重視高師音樂人才的實踐能力,同時缺乏對民族音樂的關注。
(三)教學方式方法傳統
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創新教學課程是重要的內容。在高師音樂教學中,多數的課堂教學依然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并且教學的內容都是直接照搬課本,即使使用了多媒體,也只是將教學課程內容直接投放到多媒體中。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并沒有真正地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被調動起來。甚至在一些課堂中,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課,而學生則在下面打瞌睡,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育實習活動不能真正落實
在最近幾年的教學中,逐漸淡化了教育目標,并且教育經費也十分緊張,這就導致在教學中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狀況,同時在教育教學中也缺乏對實習活動的重視,導致一些實習并不能有效地開展。一些學校雖然也設置了學生的實習平臺,然而大部分都是在即將畢業的最后一個學期或者是半個學期開展的,這個階段學生面臨著很大的畢業壓力,很少能夠把精力真正地放在實習上。另外,學校沒有充分監督學生的實習過程,沒有考查其實習的效果,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并不重視實習。
二、高師院校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
措施和建議
在高師院校中,培養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是系統性的工作,并且需要在教學改革的要求下不斷創新教學的思想和理念,從而促進教學改革的有效進行。應對國外的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學習,并且基于自身教學的經驗和現狀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構建基礎教育需要的音樂師資隊伍是重點內容。然而在當前的教學發展中,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越來越多,并且逐漸飽和,一些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面臨的選擇比較多,不同行業的音樂教育人才需求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社會對單一理論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減少,更加需要的是能夠符合音樂教育市場的實踐型人才。在當前音樂教學大眾化發展的趨勢下,應用型和實踐型音樂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此,在確立音樂專業教學目標時需要做好定位,改善之前的音樂人才培養目標,使其更加多元化,更符合市場的需要,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和實踐型音樂人才。
(二)科學設置音樂教育課程
在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中,需要重視其實用性,突出民族性和應用性。教師不僅需要將基礎音樂理論教授給學生,同時也需要教給他們作曲操作理論,例如在實際操作中和聲和復調的運用等。要加強對學生音樂創編的關注,提升他們的改編應用的能力。針對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比如寫作民族風格旋律以及音樂作品配器等,需要適當地增加課時。
(三)結合社會需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
在設計音樂教學內容時,需要和實際的設計需求結合起來,加強創新,同時在教學中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加強輔助課程建設,做好對學生的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和音樂感知能力,并且根據多元化的要求培養人才。另外,也要注重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從而選擇等級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充分使用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狀況進行分階段的考核。
(四)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在當前,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同時將其貫徹到教學的實踐中;要充分意識到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和現實的需求,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式;同時在課堂中引入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電腦制作音樂等。使用這些新型的技術手段能夠更直接、深入地講述音樂創編的知識,讓和聲等課程知識更加生動,同時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
(五)轉變獨立的課程設置,加強學科融合
要加強應用型音樂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改變過去的專業課程獨立的情況,將各個學科有效地融合起來,并且關注音樂課程中知識的滲透關系和橫向聯系,重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將音樂教育和通識教育充分融合起來,可以防止出現知識斷裂。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中,可以和音樂曲目的創作背景結合起來,對音樂主題進行分析,和學生共同分享音樂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并且讓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欣賞美的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健康教育課程中為學生傳授健康心理和壓力排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都受用。在美育課中,教師要關注對學生健康審美觀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要開展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或者利用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美好事物作為例子開展美育。上述方式都可以促進學科的融合,同時將音樂教育和通識教育結合起來。
(六)重視人文素養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人文素養教學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即在社會活動中公民表現出來的品質和修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具體可以直接表現為人的道德素質、心理狀態、思想品位,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等。在當前,人文素養也直接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素質和文明程度。高師院校要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培養作為首要的任務,同時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也是提高其生活品質、讓學生更好地從事教師職業的關鍵。特別是當下一些學生存在拜金主義思想嚴重、個人意識強、自私自利、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等問題,這些都和學生的人文素養缺失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高師音樂教學中,需要設置清晰的辦學目標,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且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擁有文化和人文情懷,未來擔負起專業知識教育和審美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高師音樂教育中,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一項系統性、全面性的教學工程,同時也結合了多種實習模式,是一種綜合化教學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和基礎音樂教育結合起來,開創學生培養的新路徑,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創新教育方式,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教學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瓊.核心素養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7(21):108-109.
[2]楊春林.高師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彰顯民族特色的教學改革研究[J].黃河之聲,2016(6):38.
[3]曾曉安.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能力提高的研究與實踐[J].黃河之聲,2015(22):68-69.
[4]車如山,季紅波.應用型創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83.
作者單位: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