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慶
摘 要:聲樂教育離不開歌唱技能訓練,而歌唱能力又是衡量聲樂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歌唱能力具有綜合性,在歌唱中需要把握氣息、發聲、共鳴、位置、咬字、吐字、心態等諸多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舞臺訓練機會,激發其對歌唱的興趣,培養更多的聲樂人才。文章分析了當前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提升聲樂教學中歌唱能力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歌唱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強調聲樂理論的學習,而是要突出學生歌唱實踐的訓練,特別是要結合學生自身條件,找準影響其歌唱效果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提升其歌唱水平。聲樂教學對課堂互動性的要求很高,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學生對歌唱的興趣,通過歌唱方法的訓練,讓學生正確理解聲樂作品。歌唱能力是衡量聲樂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影響歌唱能力的因素很多,教師在聲樂實踐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最佳路徑,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
一、當前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聲樂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歌唱能力的綜合型人才。聲樂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地體驗舞臺,使其感受聲樂藝術,從而樹立正確的聲樂教育觀,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但在聲樂教學的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歌唱教學重視不足,聲樂教育目標片面
在聲樂教育中,由于課程設置的差異性,偏重聲樂理論、聲樂藝術的教育,對歌唱教學往往重視不足。在課堂實施中,教師盡管也在營造聲樂學習氛圍,激活學生的歌唱意識,但教學方法單一,將聲樂知識的講解作為課堂重點,留給學生歌唱表演的時間很少。學生學習了很多與歌唱相關的知識,但卻不能很好地應用到歌唱表演中,甚至一些學生拿到聲樂作品,不知道如何唱。一些學生將流行唱法應用到美聲或民族作品中,偏離了教育目標。而且,并不是掌握歌唱技巧,就能唱好作品。每一件音樂作品,都需要學生通過長期訓練才能獲得良好的演唱效果。由于學校忽視歌唱教學,學生獲得的歌唱機會少,導致其缺乏演唱經驗,以至于在歌唱時出現緊張情緒,影響正常發揮。一些學生的聲樂理論很扎實,歌唱技巧掌握得很好,但一到舞臺上就心理狀態不佳,導致舞臺歌唱失敗。
(二)學生歌唱興趣不高,基本功不扎實
聲樂教育長期將理論知識、聲樂專業技能講解作為教學重點,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多學習技巧,忽視了平時的歌唱訓練,結果在歌唱表演時,往往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理論很豐富,但氣息、嗓音無法調整到最佳狀態。一些學生錯誤的用嗓習慣,甚至破壞了聲樂的美感。抽象的聲樂理論,需要借助針對性實踐訓練才能掌握,教師傾向于講授復雜的聲樂知識,卻不能圍繞學生嗓音的實際條件,靈活指導學生,幫助其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一些學生嗓音條件很好,但歌唱訓練不足、歌唱方法運用不當,影響了聲樂潛能的發揮。在平時的聲樂課堂上,教師以發聲訓練、復習所學歌曲、示范演唱、新歌教學、拓展延伸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歌唱興趣的引領,導致學生歌唱的積極性不高。
(三)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力量薄弱
一些教師習慣以集中大課的教學方式來教歌唱,對所有的學生都是同樣的標準、同樣的示范、同樣的要求,不能兼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單一的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歌唱主動性和創造力。在聲樂作品選擇上,一些教師只選擇自己喜愛的聲樂作品,無視學生的歌唱訴求,導致歌唱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歌唱方法指導中,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缺乏實踐,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歌唱的技巧和變化,導致其漸漸喪失了歌唱興趣。另外,在教師結構及專業素養上,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運用歌唱方法和技巧,缺乏歌唱實踐教學經驗,很難給予學生正確、恰當、科學的指導。
二、提升聲樂教學中歌唱能力的有效路徑
教師在進行聲樂教育時,要重視學生歌唱能力的發展,要明晰教學目標,轉變教育理念,優化歌唱教法,強化學生歌唱技巧、方法的訓練,提升聲樂學生歌唱水平。
(一)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逐步挖掘學生歌唱潛能
對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歌唱能力是一個人歌唱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發聲方法、呼吸技巧、咬字、共鳴腔的運用等諸多要素的協調配合。因此,在提高學生歌唱能力時,要結合學生實際,逐步展開各項能力的訓練,樹立長期性目標,幫助其學習相關的發聲理論和共鳴腔技巧,并將之融入平時的歌唱實踐訓練。教師在講解歌唱理論知識時,要盡可能給予專門示范,要通過學生的發聲情況,找準突破口,幫助其慢慢地掌握歌唱方法。學生在平時也要加強歌唱訓練,通過對比不同的發聲方法,嘗試不同的訓練模式,提升自我歌唱能力。同時,教師的指導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個學生的歌唱潛能具有差異性,歌唱能力的培養需要結合其潛能來逐步挖掘。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歌唱方法時,要結合學情,推薦相應的聲樂作品,指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義,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歌唱水平。
(二)轉變歌唱教學理念,給予學生更多實訓機會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聲樂教育觀,要轉變師生角色,注重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特別是在平時的歌唱訓練中,要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主探究、自我模仿,嘗試不同的歌唱訓練方法。在歌唱實踐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歌唱作品,鼓勵學生深入理解歌曲旋律,把握歌唱訓練技巧,調動學生歌唱積極性。歌唱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舞臺經驗的漸進積累,演唱者不僅需要有專業的歌唱方法,還要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特別是站在舞臺上,要能夠心平氣和地調適自己的呼吸,能夠從容應對舞臺上的各種突發事件,能夠在整個歌唱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實踐,特別是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歌唱活動,讓學生在舞臺上鍛煉自己,增加舞臺經驗。定期組織校內、年級歌唱表演活動,鼓勵學生在舞臺上進行展現自我。將學生的舞臺視頻錄制下來,方便其觀察自我在舞臺中的表現,認識到自己歌唱時的不足并改進,逐漸提高歌唱能力。另外,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有實力的歌唱家的聲樂演出活動,借鑒他們在歌唱、舞臺、心理等方面的技巧,來提高自己的歌唱實力。
(三)促進教學方法變革,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
要想提高學生歌唱能力,就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在課堂上,要加強師生的互動與溝通,調動學生歌唱意識。要創新教學方法,如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圍繞歌唱理論知識,對比具體的歌唱實例訓練,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歌唱理論及技巧,并將歌唱方法應用到歌唱表演中。在選擇音樂風格的時候,要結合學生興趣,引入多種風格的作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并運用所學的歌唱方法來練習。如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可以通過采風、觀賞各民族文化影視作品,了解民族聲樂蘊含的文化內涵。在歌唱表演中,可以引入民族舞蹈等民族特色藝術形式,豐富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真切體驗。在歌唱演練中,要注重對學生歌唱知識、歌唱技巧和歌唱心理的鍛煉,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歌唱方法指導。如在呼吸方法的訓練教學中,要注重換氣訓練,讓學生掌握循環呼吸的呼吸方法,結合不同的聲樂作品,選擇恰當的呼吸節奏。在發聲訓練中,要讓學生能夠結合聲樂作品的特點,靈活調整發聲方法。加強對歌唱技巧的訓練,讓學生體會發聲技巧的變化。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確保學生歌唱功力發揮的重要條件,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特別是鼓勵學生多參加形式多樣的歌唱表演活動,以增強學生的歌唱信心。在聲樂課堂,也可以挑選學生展開歌唱演練,讓學生當著班級學生的面來歌唱,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課下,建議學生拿著鏡子展開歌唱訓練,一邊歌唱,一邊觀察自己的表演,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改正,在不斷完善中增強歌唱信心,強化心理素質。
三、結語
在聲樂教育中,教師要重視歌唱教學,開展多元化的歌唱教學,調動學生的歌唱積極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教學指導,提高學生對聲樂技巧、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歌唱環境,給予學生體驗歌唱的機會,積極組織不同形式的歌唱活動,讓學生參與歌唱并積累歌唱經驗。教師要加強歌唱知識、歌唱專業方法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聲樂指導水平。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聲樂作品,指導學生理解聲樂藝術及背后文化,把握歌唱時的情感。總之,學生要多訓練、多實踐、多歌唱、多積累,讓歌唱能力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段霽珊.如何提高歌唱呼吸的控制能力[J].戲劇之家,2021(2):68-69.
[2]王瑋.地方師范院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評鑒,2020(22):97-99.
[3]劉洋.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J].藝術大觀,2020(33):27-28.
作者單位: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