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子 顧巧論
摘 要:百萬擴招后,高職教育生源結構邁入學齡段生源與社會生源共生共長的新常態。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已有應用,深入剖析新形勢、新技術下面臨的新挑戰,給出“一技”“兩翼”和“三極”的應對措施,助推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教育中的進階應用。
關鍵詞:百萬擴招? ? 行動導向教學法? ? 社會生源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與特點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人,農民工、下崗職工和退役軍人等成為這次擴招的主要對象。此次擴招是希望將社會生源培養成現代工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這意味著現有教學方法必須“因生而變”,更多地突出實踐導向,貼合實際需求,以項目、任務為驅動進行生產體驗式教學。
一直以來,行動導向教學法力圖向學生呈現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以生產實際作為教學內容,關注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踐教學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任務驅動教學,幫助學生快速上崗。以任務驅動學生尋找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在任務過程中體驗工作的整個流程,在任務完成后形成一個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學生既能完成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任務,又能熟悉每一個工作環節,幫助學生在未來就業中實現快速上崗。二是因材施教,雙向互動教學。教學前師生共同選定學習任務;教學中師生分別是學習的引導者和探究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個性化的自我管理式學習;教學后師生一同參與評價標準的制訂。三是體驗生產過程,注重綜合素質。關注學習的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生在制訂、實施計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鍛煉分析判斷的能力,形成團結創新的精神,這些正是當下用人單位最希望勞動者具備的綜合素質。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普及化導致人均占有資源攤薄
百萬擴招推動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數量大、來源廣的學生群體會拉低原先的人均教學資源占有量,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也將更加顯著。相關調查顯示,國內近70%的院校生師比超18:1,近30%的院校生師比超23:1,專任教師不足2人的專業點有1500余個。即使是在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江蘇、廣東地區也出現了實踐型師資嚴重不足的現象。按教育部規定的平均生師比18:1來算,每擴招100萬人就需要補充5.5萬名教師,假設每年自然減員數為1萬人,那么需補充6.5萬名教師才能滿足基本教學需求。
(二)異質化導致教學對象復雜性提高
相較于學齡段生源,社會生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學習目的強。一項調查顯示:29.41%的學生是為在現有單位得到更好的發展;34.43%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26.23%的學生傾向在創業能力上得到提升。可見他們目的明確,大都希望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改善自身生活,擴大就業范圍。二是背景差異大。多年齡段使得社會生源在工作經歷和文化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三是社會屬性強。豐富的社會閱歷使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更強,在對實際問題的理解上也更快。可見,異質化的生源要求個性化的培養,也給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帶來新的挑戰。
(三)需求多元化導致需要涉及的教學內容量增加
擴招后對教學內容的新需求主要來源于國家、社會、學生三方。國家提出教學標準和內容需要納入新的技術、工藝和規范。高端技術密集型企業更希望找到具有工匠精神、高責任心和忠誠度的勞動力填補高端技術崗位的空缺。學生雖目的明確但大多缺乏規劃,往往會錯誤地認為全都學一遍總歸沒有壞處,卻無形中給自身和教學帶來壓力。總之,新需求會給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帶來壓力。
三、新形勢下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積極應對
(一)專攻“一技”,精益求精
對求職者來說,擁有一定的能力優勢將大大提高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工作任務的選取應關注能力培養,采取“1+N”模式。將基本職業能力作為“1”,培養勞動者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它包括單項的專業技能、知識和實踐技能,這項能力不僅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根本,還是其勝任工作崗位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將關鍵能力作為“N”,培養勞動者專業以外的能力。總之,專攻“一技”在緩解生均資源短缺問題的同時,也“授之以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二)聯通“兩翼”,上下交互
1.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行動導向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前和課中為學生補充必要的知識以幫助其完成工作任務。因此,面對基礎參差不齊的社會生源,知識補充可放在線上進行。線上教學內容可包括文化補足課、專業基礎課、任務補償課。其中文化補足課可依據各專業對文化知識的需求和學生自身文化儲備自主選修;專業基礎課可為長期依賴經驗來儲備知識的社會生源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框架體系;任務補償課則作為實踐課前的指導性教學,主要介紹注意事項、描述任務、發布操作指導書等。如此,既可促進線下實踐高效展開,又為社會生源在課余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提供機會,發揮信息技術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新作用。
2.完善發展傳統實踐教學
一是強化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由班內師生共同制訂工作任務細化到組內師生共同制訂工作任務,分層設置任務目標,引導學生向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如學習薪酬管理實務時,在人工成本管控、工資等級制訂、薪資計發三個方面各安排一位學習優異者與另外三位學習欠佳者組成一組,引導組內成員按自身實際設定任務目標。這樣,既強化了優異者的能力,又夯實了后進者的基礎。二是調整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將實踐集中于周末,既能解決企業兼職教師工作日授課時間難以協調的問題,又能集中社會生源進行新設備的實地參觀與教學,提高辦學靈活性。
參考文獻:
[1]侯維磊.高職擴招特殊生源的人才培養研究——以SY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0(11).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